你现在的位置: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首页>>农机博客>>罗晓>>宏观视野>>
(推荐)
科学推进安徽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
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 余世铸
安徽是粮食大省,全国粮食主产省,常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粮食生产一直是我省农业生产的主体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安徽的水稻种植面积常年接近3500万亩,总产达270亿斤。但多年来,安徽的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产物质量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为实现水稻生产由数量增长不断向能力提升转变,安徽省农机局把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列为工作重中之重,围绕省政府水稻提升行动,主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普及,积极探索水稻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科学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
2007年,安徽水稻主产区各级农机部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度推进、巩固提高”指导思想,创新推广方法,探索推广模式,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社会化服务,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呈现较快发展势头,顺利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插秧机数量和机插秧面积比上年翻番的目标,为省政府提出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18个部、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工作进展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显着。全省插秧机数量新增1086台,达到2100台,同比增长107%。完成机插秧面积44万亩,同比增长110%。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在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根据对18个示范县示范点上抽样测产调查,机插水稻平均亩增单产78斤,节约成本68元。以此推算,今年全省机插水稻增产达3460万斤,增收2000多万元,节约各项生产成本近3000万元。
安徽的水稻栽插机械化技术推广之所以取得较好成绩,从宏观上说,得益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得益于农业部农机化司及地方政府对农机化工作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从部门工作来说,我们总结了近年来推广机插秧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在确立“以项目为龙头、以示范县示范点为带动、稳步推进”工作思路基础上,科学谋划,多举措合力发挥作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展工作,在巩固基础上提高。
一是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提升工作标准。将部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从去年的12个扩大到18个,示范推广辐射到全省水稻产区的57个市县和国营劳改劳教、农垦农场。为保证示范推广效果,我们制定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实施方案》,对示范县的选定、示范目标、示范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示范县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三户”为基础,共建立示范点141个,涉及农户2536个。通过试验对比,以实实在在的典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事实向农民群众展示了机械插秧的优势,为全面推广机械化育插秧工作打下基础。
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对购置插秧机专项补贴实行普惠、常年和叠加的办法,补贴率50%。安排18个示范县推广项目经费270万元。各市、县政府也增加水稻育插秧推广投入。天长市各乡镇实行农民购买插秧机每台再增加1000~2000元不等补贴,五河县对购买插秧机农民每台补助2000元,芜湖县在央省补贴基础上再补贴10%。另外,各示范县还普遍实行免费提供育秧盘或实行机插作业补助10~20元/亩。众多激励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购买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仅天长市今年就新增插秧机158台,总量达460台,机插秧面积达到6.5万亩,居全省首位。
三是进一步强化行政推动。为加大水稻育插秧工作行政推动力度,提高推广效果,我们将此纳入省政府农机富民工程予以实施,并争取到省农委支持,将水稻育插秧工作列入省政府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各示范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发文件,并成立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领导机构,以政府名义召开不同规模机插秧现场会300余场。天长、凤台等不少县将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列入政府年终考核目标。在政府的重视下,部门工作得到了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很好的协作和配合,形成了合力,大大加快了工作进程。
四是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今年各地对育插秧技术培训工作抓得早、做得实。不少地方在春节前后就着手进行了对机手和种粮大户的培训。培训的重点是机插秧的育秧、耕整地、插秧机操作和田间管理等四项关键技术。培训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凤台县农机局针对机手和农民对机插秧技术掌握程度不同,采取集中举办提高班、分乡举办普及班、进村举办宣传班、田头举办观摩对比班等行之有效形式,深受农民欢迎。全省累计举办各类育插秧技术培训班450期(次),培训推广技术人员1500人,培训农民15600人。
五是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现有插秧机的工作效率,提高单机作业量,积极发展水稻育插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是今年我省工作的一大亮点。各地积极探索有效推广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的运作机制,引导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开展集中连片的育插秧服务工作,保证农民有机用,机手有活干,有效地提高了插秧机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贵池区依托乌沙行政村成立乌沙农机合作社机插秧服务中介公司,与九成劳改农场签订机插秧合同,仅此一地,9台插秧机完成1800亩机插面积,单机纯收入6000元;怀远、凤台、和县、金安、宜秀等县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开展专业化育秧、带机插秧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白湖农场农工商公司实行专业化育秧,错开育插秧间隔时间,拉长了机插秧有效时间,使高速插秧机单机插秧面积高达1800多亩。
六是进一步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和农机技术的紧密结合是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的切实保证。今年以来,全省57个水稻产区县都加大了农机农艺结合力度,成立农机农艺结合领导小组和水稻育插秧课题组,吸收农业专家参加。怀远县水稻育插秧课题组聘请了6名高级农艺师全程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居巢、宣州等地农机、农业专家经常一起深入示范点,到农民家中手把手地指导农民育秧和秧田管理,保证了机插秧技术在农民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七是进一步重视社会宣传。宣传社会、营造声势,是提高部分地方和农民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认识,改变他们疑虑,等待、观望思想的重要方法。各地通过召开现场会、庙会赶集、送科技下乡、电视广播讲座等多形式、多角度介绍宣传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育插秧季节,全省各地几乎每天都有对于机插秧技术的知识宣传与报道。宣城电视台《关注》栏目连续一星期播放宣州水稻机械化插秧专题片,芜湖县电视台《田野风》栏目、望江县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也都多次播放机插秧技术宣传片。天长市将机插秧技术资料和图片制作成专题片,在广播《农业天地》和电视《致富金桥》栏目中连续播放。三夏期间,省农机局召开全省机插秧现场会,集中了国内外8家插秧机生产公司生产的16种型号的插秧机及部分育秧播种设备和大中型耕整地机械,分田块作业,分类型展示。除了农机部门外,一些生产公司也积极举办机插秧现场会。淮南市开展的“星火杯”插秧能手比赛,选拔出6名插秧能手与机械插秧进行比赛,一改常规现场会的演示模式,吸引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参与,宣传效果非常好。各地还充分利用农机化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工作动态,仅安徽省农机化网对于机插秧的相关宣传报道就达150多篇。
在全省农机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省育插秧工作取得了跳跃式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速度不均衡,个别县还处在试验示范阶段。5个农业部示范县,3个县机插秧面积突破2万亩,**多的6.5万亩,**少的不到6千亩。13个省级示范县,**多的2万多亩,**少的2千多亩。二是部分县农机部门工作不够主动、不积极,等待观望,没有建立示范点,没有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有些县对购买插秧机补贴政策宣传落实不够,限制补贴时间,并将大量资金都补贴到其它机具。三是对农民来说,机插秧仍是新事物,观望、等待的农民不在少数。特别是育秧环节有20多道程序,操作繁琐,技术性强,要求严格,农民觉得难以掌握。四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各地政府财政支持投入力度不大,有相当一部分市县根本就没有专项投入。许多县农机部门财政供给仅能维持吃饭,没有或很难挤出经费来推广机插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基层的同志,推广机插秧工作,不仅牺牲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贴了汽油费、电话费,他们1000多元的收入是难以长期承受的,这项技术的推广应该由公共财政承担,它是公益性事业,因此,必须想办法解决。
在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将紧紧围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继续把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科学要求,坚持特色发展。明年计划将水稻育插秧示范县由目前的18个增加到22个(部级6个,省级16个),在发展形势较好的示范县率先实施整村、整乡推进计划,将星星点点集中连片。力争水稻栽植机械的数量和机械栽植面积在今年基础上再翻番。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快科技进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强化跟踪服务,发展大户组织,扩大社会宣传等各项举措,实现水稻生产栽植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水稻产业竞争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安徽省农机局 胡道林
发表于 @ 2008年06月17日 22:20: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