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李克度)收藏
《北大荒英雄谱》 |
|
|
在特殊的战线上
——记梧桐河农场创始人李克度
李永奎
1923年2月的一天,黑龙江省双城县西门外逃荒来的“李山东”家登门者络绎不绝。老老
少少喜气洋洋,一声婴儿的啼哭像雄鸡报晓,带给人以欢乐和希望,立刻,小院里热闹起来
。可是,在这家主人李山东的脸上,喜悦里却藏着一丝忧愁——穷人家,添个男孩虽说是添
个劳力,可眼前却多了张嘴啊。
两年以后,在地主谭老耀家的菜地里,一个小男孩吃力地跟在大人身后哭着喊妈妈。妈
妈正在忙着浇菜,她直起腰来,但没有抱孩子的意思,只是安慰着:“好孩子,听话,妈妈
晚上给你煮鸡蛋吃。”在一旁锄地的是孩子的爸爸,对于身边的一切似乎是什么也没听见,
只是干活。
他们深知,房租、地租今年交不上,明年就得驴打滚利滚利,那后果,他们不敢想……
日出日落,冬去春来,转眼九年过去了。一天,爸爸把李克度叫到身边问道:“孩子,
你愿意上学不?”这突如其来的喜讯把李克度惊呆了。“我当然愿意。”爸爸语重心长地说
:“孩子,咱们李家老一辈少一辈没个读书人,净受人家欺负,今天爸就是要饭也得供你上
学。你可得为咱李家争口气呀。”第二天,李克度上学了。老师是个干瘦老头,要求很严,
要求背的书就一定得背下来,不然就会挨板子。三年中,他学完了《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等书,毛笔字写得也很有功夫。后来,双城县有了公学,他又转入公学读书。
这时的双城,日本汉奸横行霸道,地主豪绅鱼肉乡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李克度一家
的生活也更艰难了。看着父亲苍白的脸,弓一样的腰,他再也没有勇气读书了。14岁的李克
度告别了学校生活,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1944年5月的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伪兵在一个日本小头目的带领下冲进李家,不由分说
拉起李克度就走,就这样,李克度被送到了城高子,开始了非人的劳工生活。在劳工队里,
天一亮就得起来干活,稍不如意就是一顿拳打脚踢,一天干十多个钟头的活。吃的是发霉的
高粱米,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棚子里,由于过度劳累,瘟疫横行,一个个蓬头垢面,有气无
力,三五天就有一个被抬出去的。李克度和几个工友商量,这样下去不是病死就是累死,不
如豁出去——跑吧!秋季天黑得早,李克度和几个工友趁看守不注意,溜出工棚,消失在茫茫
的黑夜里。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失败已成定局,我党做出了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大批关内干部纷纷来到东北,从事创建根据地的工作。一天,李克度正背着木工箱在街上找
活干,一个中年男子喊住了他说:“我有点活,你给干干吧。”他跟那人七拐八拐进了一家
农院,里边还有一个人,他正在迟疑,那人笑了:“老弟,你别怕,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
我看你也是个穷苦人,跟着我们干吧。”李克度早就听说拉林来了共产党,没想到今天共产
党的干部就在眼前。于是,他愉快地答应了。由何、宋二人介绍,李克度加入了拉林土改工
作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6年1月19日是李克度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他光荣地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土匪恶霸和国民党特务活动猖撅,为了加强斗争,打击敌人的
嚣张气焰,李克度被派到哈尔滨东北公安训练班学习,学习结束后,调到五常县检查站任站
长。
1951年4月,28岁的李克度由省公安厅调到梧桐河农场,从此开始了他改造犯人建设农场
的生涯。
梧桐河农场始建于1950年,是一个以改造犯人为目的的我省第一个劳改农场,当时有犯
人千余名,干部不足50人。这里偏僻荒凉、野草丛生,无论干部、犯人一律吃高粱米,住马
架子。李克度来到农场后任副场长,负责全面工作,为了摸清情况,他首先进行了大量研究
、调查。他发现在贯彻“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干部人员看,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思想活跃,想法不一。一些人怕苦,不愿在农场工作;一些人简单粗暴
;还有些人采取以犯人治犯人的做法。从犯人方面看,成份复杂,他们中有伪满宪兵警察,
有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和官吏,有土匪流氓、三教九流,他们或是思想反动,或是不守监规。
调查中,他还发现在管理上也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李克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对
犯人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他们结合“抗美援朝”进行保卫祖国教育,结合
苏共“十九大”的报告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教育;在干部中结合“三反”进行艰苦奋斗教
育并组织学习管理经验。为了加强管理,制定出罪犯监管制度,同时改善了食宿条件。经过
一系列的工作,干部思想觉悟提高,犯人安心改造。
改造工作上去后,李克度便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生产上来。
1952年,梧桐河进来第**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李克度登上机车陪同驾驶员一起开
荒,他的行为鼓舞了广大开荒者,开荒进度大大提高。1953年耕地扩大到4.6万亩,总产达7
000多吨,实现了农场第一次盈利。从第二年开始又连续开荒60多万亩,农业生产初具规模。
对于开荒者的贡献,李克度并没有忘记。北林子1000亩开荒结束后,他亲自带队拉着两头猪
, 水穿草甸子到开荒点慰问,晚上和工人住在一起,年末召开表彰大会,为劳模披红戴花
。
劳改犯人的不断调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水利设施和住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3年,农场组建了千人的基建大队,开始搞基础建设。两年来,马架子、拉合辫房被淘汰
,代之以土坯房、砖瓦房,水渠闸、涵洞成龙配套。60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腰亮子六孔进水节
制闸就是这个时期建成的。在这许许多多项目的建设中,处处留下了李克度的汗水。腰亮子
工程开工阶段,李克度穿草甸子往返几十里,一天一个来回。建发电厂和安装阶段,他一有
空就到工地,有时还亲自参加劳动。
改造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使李克度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一次,食堂管理
员看李克度不分昼夜地工作很辛苦,便拎了几斤鲫鱼给李克度送了去。李克度说:“同志间
关心,我感谢!当场长不累还能干好事业吗?鱼还是大家吃。”
干部群众敬佩李克度是和他严谨的生活作风分不开的。随着人员大批调入,家属们也纷
纷来到农场,李克度总是派人热情接待,细心安排食宿。在来场的干部、家属中,有一个是
李克度的同乡,他由衷地向接待人员说:“李克度为人正派,他心地善良。”
原来,李克度的爱人陶淑兰是童养媳,比李克度大三岁,由于家里穷,十多岁就来到李
家。李克度参加革命后很少回家,陶淑兰便与公婆一起生活在农村,没有一点文化。李克度
从农村到城市,职务越来越高,有些人就劝李克度,市里的女学生有的是,找一个吧。可李
克度没有忘记患难夫妻,没有忘记妻子为自己做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地位和知识的巨大
反差也没有影响夫妻的感情,几十年中,夫妻从未红过脸。这件事,一直为他家乡的人们传
为美谈。
有年春天,小麦已经露了芽,李克度带着通信员去省里开会,为了赶时间,他们决定过
江奔桦川再去哈尔滨。当时延流水已下,李克度和通信员腰里绑着扁担开始过江,走着走着
,通信员扑嗵一声掉进了冰窟隆,扁担架在冰面上。李克度不顾通信员阻止,走近,解下自
己的扁担递给通信员,救上了通信员,李克度的下半身也湿透了。两人冻得直哆嗦,但为了
不耽误开会,他们 着水又前进了。
1955年的10月,李克度接到通知:合江劳改局调他创建莲江口劳改农场,从此李克度又
踏上了创建新劳改农场的艰苦旅途。
莲江口地处松花江的北岸,与佳木斯隔江相望。这里西通关内,北接鹤岗,一眼望去,
到处是沉睡的荒原。
第二年春,李克度以党委书记兼场长的身份开始了创建莲江口农场的工作。他一心扑在
工作上,每天同干部、技术人员规划、勘查,眼熬红了,脸消瘦了。干部们说:“有李书记
掌舵指挥,我们干工作顺手。”1957年,莲江口农场初具规模,形成了有一万多人口,近十
个大队的农场。这年夏,省公安厅在莲江口农场召开政治工作会议,会上莲江口农场介绍了
政治工作经验。
1960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李克度又被调到佳木斯市合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任副院长。职
务高了,地位变了,但谦虚谨慎的作风依然不变。有一天,他从佳木斯回到家里,爱人为他
洗衣服时发现兜里哗啦哗啦响。掏出来一看是五粒的扣子。一问才知道,衬衣不能穿了,是
从衬衣上剪下来的。1960年末,梧桐河农场报告说:犯人死亡七百多。李克度听后感到问题
严重,于是请求到梧桐河农场作调查,到梧桐河一看,犯人减员确实很严重,并且一个个面
黄肌瘦,他立即意识到这是饥饿和传染病造成的。于是,他建议改善伙食、增加定量、改变
医疗条件。有的人对这些建议不以为然,特别是对增加犯人定量更是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
上级没有指示给犯人增加口粮,弄不好就是政治问题。李克度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有改造犯人的任务,却没有饿死犯人的权利,大批死人,政治影响考虑不考虑?”后来
,梧桐河农场采纳了李克度的建议,犯人经过增粮复壮,体力又逐渐恢复过来。
李克度是个事业型的领导,他愿意干点具体的事情,1963年,当了三年法院副院长的李
克度再次回到了梧桐河。
第二次回梧桐河,李克度整4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看到三年自然灾害给梧桐河带
来的惨状,他铿锵有力地表示:“不建设好梧桐河,我死不瞑目!”为了搞好食堂,他主动到
职工食堂就餐,同管理人员研究伙食,同时又经常深入到病室、宿舍进行调查,发现问题立
即解决。
为了更好地贯彻“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他深入到一分场,在实践中发现并总
结了生产队改造工作由落后变先进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合江劳改系统得到广泛推广。
1963年春天,社教运动在梧桐河农场展开,李克度白天给干部、工人、犯人传达文件,
晚上听取各单位的汇报,每天工作到深夜。
由于李克度勤奋好学,肯于钻研,对于政法、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教卫
生等都较熟悉,业务部门的人找他请示工作都觉得很方便。
1964年冬季,脱谷任务很重,他采用集中力量突击的办法,使工作进展很快,比原计划
提前了一个月,节省开支10万元。“两类”人员冬训,李克度工作抓得实抓得细,以点带面
,效果显著,并掀起了一个兴修水利,积肥送肥的高潮,为1965年的大丰收奠定了基础。粮
食获得了丰收,但也暴露了农业生产上的薄弱环节——内涝难以控制。1966年春进行了大规
模的三排干水利会战,李克度每天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上千人一个冬春的艰苦努力,三排
干修成。
李克度群众观点强,到生产队蹲点,同群众一起吃住,回到场部在食堂吃饭和群众一样
排队,他常说“这样便于和群众接触,有利于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它带给梧桐河的是灾难性的破坏,李克度的心头蒙上一层
阴影,时间不长,斗“走资派”砸“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呼声甚嚣尘上,在令人窒息的压力
下,在令人无法容忍的侮辱中,李克度于1967年5月15日含冤离去。限于当时的背景,草草安
葬在他为之奋斗8年之久的梧桐河大地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梧桐河农场党委于1978年5月为李克度召开了平反昭雪追悼大
会,花圈、唁函寄托了人们的哀思,也记录了李克度闪光的一生。
拼音:likedu
姓名:李克度
序号:0017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6日 19:4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