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

罗晓

报社编辑,本科学历,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被省新闻学会、公司报协会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你现在的位置: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首页>>农机博客>>罗晓>>成果推广>>

有效达到稻作生产全面机械化收藏

 

    

(推荐)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有效达到稻作生产全面机械化

         

作者:谢钦城

 

一、前言

  台湾在1971年以后,工商业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劳力外移,农村劳力逐渐不足;工资大幅的上涨,使生产成本增加,为此,必须利用机械替代人力和畜力,提高农业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品质、增加农产物之竞争力。&苍产蝉辫;

台湾省作物以水稻为主,故本文的介绍以稻作机械化为主,然而也应包括农机教育、农机训练及其变革与发展。&苍产蝉辫;

 

二、台湾推广稻作机械化

  1970年,为台湾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年。

  1)政府为振兴农业与农村,制定“现阶段农村建设纲领”。在一系列的行政措施中,通过实施“加速推行农业机械化方案”为其中的一个4年的计划。

  2)“现阶段农村建设纲领”提出“加速推行农业机械化方案”的4年计划,这计划于第一年农机低利贷款基金叁亿四千万元(3.4亿元),另加4年农机补助款1亿元。&苍产蝉辫;

  3)“加速推行农业机械化方案”的要点如下。&苍产蝉辫;

  总方针:以45万公顷耕地为目标,预定于4年内达成机械化作业,并按照农业环境与农业产物分布状况,鼓励每一区域专业化农产物之发展,并促进区域公司化经营,以提高农业投资效益,增加农民所得。&苍产蝉辫;

  ①农机推广目标:预定于4年内推广各类农机12万台,鼓励农民大量采用耕耘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动力割稻机、割草机等新型农机具。&苍产蝉辫;

  ②降低农机成本:辅导本地农机制造厂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出售价格及加强办理保养修理服务,核准进口零件免关税,农机用油亦按照渔业用油予以优待。&苍产蝉辫;

 

  ③农机资金筹划:估计4年中,共需贷款资金**高额15亿元,故资金之筹划除在本地筹措外,并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苍产蝉辫;

  ④加强农机推广服务:增设乡镇农机推广服务,鼓励民间共同购买农机并举办代耕、代营业务,同时辅导民间农用航空作业发展。&苍产蝉辫;

  ⑤加强农机试验研究与训练:筹设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并协助各农机试验单位培养人才与充实设备。&苍产蝉辫;

  ⑥农机与其它农业措施之配合:推广农机时与土地重划、农田水利、改良技术、综合示范、共同经营等各地措施相互配合办理,以收更大效果。&苍产蝉辫;

  ⑦配合农机推广设置现代化农业经营实验区。&苍产蝉辫;

  ⑧推行机构之组织:由经济部、农复会会同省政府及有关机关组织推行委员会,并由经济部担任召集人。&苍产蝉辫;

  4)1970年4月,经济部成立农业机械化推行小组,其包含产官学而组成。

  5)1984年完成成立“农机研究中心”。&苍产蝉辫;

  (一)整地机械化&苍产蝉辫;

  1.耕耘机的引进&苍产蝉辫;

  从美国引进7台圆圃式曳引机及由日本引进13台小型耕耘机,及其附属的双向犁和“而”字耙,当时称为美利耕耘机交给农业试验改良场所试用推广,但均失败。原因为设计不适合本地用,且操作及保养不方便等。&苍产蝉辫;

  2.风驰电掣的耕耘机工业&苍产蝉辫;

  从日本引进的13台耕耘机,经过示范表演推广,深受农民的欢迎。台湾贸易商就从日本的井关、久保田等十叁个厂家进口这类型的耕耘机。&苍产蝉辫;

  1960年台湾本地共有22加工厂参加耕耘机之制造行列,其中3~4家同时制造汽油与柴油引擎。当时购买耕耘机的资金,必须向银行贷款,一个一般公务员一年的收入,只够购买一台耕耘机,而购买耕耘机农户又不易获得厂商之售后服务。经过5~6年的推广,耕耘机推广逐渐增加到5000台左右,台湾本地生产与进口各占一半。但当地22家生产工厂,每年每家仅分得20多台,市场基于优胜劣败原则,**后仅剩叁四家。&苍产蝉辫;

  3.台日合作耕耘机工业之产生&苍产蝉辫;

  1960年,建立了3家台日合作的生产公司,此3家公司以生产柴油引擎和耕耘机为主。生产的耕耘机以驱动式为主,较前述美利小型曳引耕耘机操作容易,且搭载较大马力的柴油引擎,工作效率显着提高,颇受农民欢迎。&苍产蝉辫;

  农民购买此类型耕耘机,以代耕作业为主。由3人组成一组合购1台耕耘机,且配备夜间照明设备,便于夜间作业,于是耕耘机越来越大型化8、10、12、14、18、23、26马力的出现。上世纪60-70年代可说是代耕业者的黄金时段,故出现了设有驾驶座的耕耘机。&苍产蝉辫;

  4.大型曳引机下水田&苍产蝉辫;

  当时耕耘机属于步行式曳引机。1971年农复会为提高台湾小农经营效率,提出大胆的计划,即“促进农业经营现代化实验区计划”,该计划实验区选定彰化县花坛乡,规划100公顷的水田,将比邻的田埂予以打破重划,以适合大型农机作业。使用的农业机械有:曳引机(70马力级强鹿牌JD-2120,搭配HAR WARD 70 E型回转犁)。 

  1972年在种苗繁殖场成立“农机代耕中心”,该代耕中心于1972-1973年共代耕3000多公顷,在政府大力的辅导下,民间共成立500~600个代耕中心。代耕中心成立初,其进入田区都遭到拒绝。故政府采用优惠措施,首先免费代耕,紧接着仅收一半代耕费的办法,引起农民兴致。由于政府政策的正确,使代耕作业,已由曳引机取代耕耘机。&苍产蝉辫;

  (二)插秧机械化&苍产蝉辫;

  1.插秧机之引进、研究开发及推广&苍产蝉辫;

  1)台湾真正开始试用插秧机于1967年。由农复会补助台北区农改场由日本引进环流牌农研号手推式插秧机进行田间试验及示范表演,试验结果,虽然穗数较少,但因单位面积株数增加,穗粒较重,故产量较手插者高,且机插工作效率高出数倍。故农复会一方面补助各地农业试验改良场所示范推广,一方面鼓励当地农机公司仿造手推式插秧机。&苍产蝉辫;

  2)本地生产插秧机开发期。日本制插秧机确实好用,但价格昂贵,令农民吃不消,因此政府的政策是鼓励本地厂商仿造。1974年台中裕农农机公司正式出产两行式动力插秧机,由于该公司推出本地生产插秧机及政府采取补助农民购买本地产物之措施,进口插秧机立即大幅削价竞销,于是农民采用插秧机的气势大起,故于1975年共有新台湾等10家投入插秧机生产行列。该年,两行式本地生产插秧机共推广4000多台,而进口插秧机几乎停止销售,1971年末至1981年初,为本地生产插秧机之钻石时段,每年年产量达5000~6000台。&苍产蝉辫;

  购买插秧机农民,大都从事代插作业增加收入,因此大型化是****发展途径,于是插秧机由2行式扩大为进口的4行、6行及7行以上之乘坐式插秧机。&苍产蝉辫;

  2.育苗方法之引进研究、开发及推广&苍产蝉辫;

  1)稻作机械化中,以插秧机械化进展**为迅速,究其原因除插秧机本身的优越性能外,在台湾推行发展颇具成效的水稻育苗中心的配套措施是功不可没。&苍产蝉辫;

  2)机械插秧所使用的秧苗,其育苗法管理技术与传统的秧田育苗截然不同,必须以一定规格的育苗箱(58㎝×28㎝×3㎝)育成,育苗工作不仅需要较高的技术,且需投资较大。由每一农家个别育苗既麻烦又不经济,故政府推广插秧机的同时,即积极补助与辅导农民设置水稻育苗中心。&苍产蝉辫;

  3)育苗中心的功能是机械化作业及秧苗集中管理,以大量育成健全秧苗来降低育苗成本。&苍产蝉辫;

4)水稻育苗中心对于水稻机械化发展之推动可分为叁阶段:电热育苗阶段(1970-1971年);蒸气加热育苗阶段(1970-1971年);专业化育苗中心设置阶段(1973年-)。&苍产蝉辫;

  “谷壳育苗”以解决育苗中心严重缺土之问题,同时解决碾米厂所产生的大量谷壳,成为废弃物造成难于处理问题。方法是:在苗床土内掺入叁分之一以上之谷壳,可获得秧苗成长良好的结果。优点是:保温及供肥、苗根发育良好、苗盘重量适当、适于卷苗、利于搬运作业。&苍产蝉辫;

  以水稻育苗中心为核心,建立栽培稻作机械化作业体系:&苍产蝉辫;

  ①为缓解农村劳力不足,发挥农机使用效率,并配合第二阶段农地改革,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政策之推行,运用以水稻育苗中心为核心,按照水利系统、区域性、农业环境等因子,推行农场经营及农机利用推广规划,有计划地推动稻作全面机械化栽培,同时藉有效之农民组织,办理委托代耕、委托经营。

  ②农机调配代耕组织型态。水稻产区依水利灌溉系统规划水稻育苗中心一处,中心依供苗区分为数班,每班供苗面积为15公顷,而每一队之供苗面积为150公顷,各队的组织及功能如下:队(育苗中心供苗区)设队长一人;一个队分两个组,一个组是供苗组,一个组是农机代耕组(水利小组)这两个组要为数个班服务,提供秧苗。&苍产蝉辫;

  ③配合南秧北调之农机代耕组织,南秧北调解决台湾北部地区早稻育苗期间气温较低,育苗困难成本亦高。而晚稻插秧期较为短促供苗亦较急需,故多配合南秧北调方式,以配苗中心代替育苗中心之地位,办理农机代耕作业。

  (叁)水稻收获机械化—联合收获机之引进及推广&苍产蝉辫;

  1)在1973-1975年政府为鼓励农民采用机割,制定了“水稻联合收获机调配代收计划”,可惜早期所引进机型适应性较差,不适于收获籼稻、倒伏稻、雨后或朝露水稻之收获及耐用性较差等缺点。故初期推广数量并不多,进口机数在6年期间累计台数上不足2000台。&苍产蝉辫;

  2)本地生产联合收获机昙花一现。因进口联合收获机价格较昂贵,颇令农民吃不消,当时政府为促使联合收获机降低售价,并便于售后服务,采取鼓励本地产物上市的策略。故于1974年起,有3家公司投入生产,由于产物之性能不佳,**初3年下来3家总产销量仅仅约90台而已,不过由于台湾本地产物上市,使进口日本之联合收获机立即削价竞销,同时期进口数量猛增近2000台之多。

  3)政府为保护当地联合收获机工业,不得已采用管制措施,促使新台湾农机公司和野马机械公司于1978年开始与日本久保田及野马公司技术合作,故所产收获机性能优良,加上政府补助农民购买本地产物,故于1979年时一年产销量高达2000台,远超过进口时的1000多台。1981年起日本大型机入侵,因大型机工作效率高,且操作趋向自动化及采用油压控制而操作省力,于是本地生产之联合收获机于1987年左右就寿终正寝。&苍产蝉辫;

  4)由于联合收获机早期性能不适应割取倒伏稻,因此由水稻育种专家培育不易倒伏的稻种成为重要课题。不易倒伏之稻种育种成功,促使水稻收获全面机械化发展。&苍产蝉辫;

  5)政府加速使水稻收割达到机械化之目的,从1977年实行由部队派员协助农民收割水稻之政策,每个成员必需至训练单位接受完整且熟练的联合收获机操作训练,每年共助割面积均在5000公顷以上。又为提高助割割率,于1989年已由政府编列项目经费分年更新助割用农机,全面使用水稻联合收获机进行助割工作,深受农民欢迎。&苍产蝉辫;

  (四)谷物干燥机械化&苍产蝉辫;

  1975年政府核定“加速推广稻壳干燥机计划”,预定于4年内推广大型干燥机45座,中型干燥机580台,小型(箱式及循环式)17700台,以图解决稻农损失。&苍产蝉辫;

  台湾推行干燥机械化的早期目的,是为抢救稻谷收获后的损失问题,后来逐渐发展成大型干燥中心成立,蜕变为省工、省力、省时外,又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米质的机械化、自动化层面。&苍产蝉辫;

  1、台湾箱型干燥机于1965年由中国农机公司推出的焦炭炉小型箱式干燥机,推广数量很少。1966年叁久公司推出当地第**台燃油式小型箱式干燥机,但当时农民收益偏低,故于稻谷干燥的推广情况不甚理想。&苍产蝉辫;

  2、干燥机如同其它农机,由于政府示范推广采补助及低利贷款措施之影响,开始有20厂家参与生产稻谷干燥机。政府为着提升生产厂家,规定除产物须通过政府性能测定合格外,并要求工厂之品管必须通过1979年获得经济部核定“品管乙等”以上的厂,才符合政府补助款与剩余款金额低利贷款的条件。&苍产蝉辫;

  由于相互间竞争激烈,到目前仅剩叁久与叁升2家本地干燥机主力厂,其产物先以小型循环式干燥机为主,原计划推广17700台,结果推广了22880台之多,后由1.8吨逐渐增大为3.2,4.8,6.0,10.0,12.0吨型机,甚至发展到20.30.,100吨之庞然大物了,并把产物外销世界各国,甚获使用者的肯定。&苍产蝉辫;

  3、薄层湿谷浮动层干燥机的出现&苍产蝉辫;

  根据1975年底宣布“加速推广干燥机四年计划”,中型干燥机采用移动式,在必要时可南北调配的构思,而这4年计划内推广中型干燥机,距离原计划目标甚远,该机之原理是采薄层稻谷浮动干燥方式,先干燥到含水率18%左右,有利暂时保存,静候天气转晴再日晒或经小型干燥机慢慢干燥至13%的设计方式。该机装配于卡车上作为抢救型干燥机,然因自从推出此种干燥机后,台湾气候大变,南北各地在水稻收获期甚少再出现严重雨灾,抢救型干燥机几乎无用武之地,故该计划仅推广105台。&苍产蝉辫;

  4、稻谷干燥中心的设置&苍产蝉辫;

  1)设立集中型干燥中心的观念始于1970年代,以农会或合作农场为据点,集合容量较大,数量较多干燥机型于一处,由专人操作与管理,开放给农民使用,由于当时观念仍然保守,农会受制于只能收购干谷不能收购湿谷的政策,此项尝试**后乃无疾而终。&苍产蝉辫;

  2)于1976年度起政府开始办理“辅导良质米产销计划”,生产小包装良质米供应消费者需要。配合该计划之推行,其需使用干燥机干燥稻谷,确保良质米之品质,以提升良质米的销售价格,增加农民的收益。又于1980年政府的干燥作业政策推行,正值当地粮政各种限制松绑的时机,许多农会开始经营小包装米及良质米。农会对设立干燥中心产生浓厚兴趣,故至1988年底总共申请设立之干燥中心累计数为66处,总干燥容量为11622吨。干燥中心之干燥系统设计有低温储存筒,作为干湿谷暂存处所,同时干燥机之热源供应部份已开发完成利用稻壳燃烧炉。&苍产蝉辫;

 

      叁、农机人才之培训、教育及证照的发放 

 

  (一)大学农机科系转型之介绍

  台湾省原大学设有农机科系则有宜大、台大、兴大、嘉大及屏东科技大学,随着大环境之变迁的需要,已相继将农业工程或农业机械科系分别更名为生物机电工程学系。&苍产蝉辫;

  生物机电可解释为应用机电整合工程在生物的生产和处理上。应用机电整合科技的生物对像是以经济性生物为主。也就是一般的农林渔牧产物,因之,生物机电工程科技,也就是整合机械、电子与智能型计算机控制,配合生物特性、生物生长环境与生物处理需求应用在农林渔牧等生物产业上。包括生物生产工程、生物处理工程和生物系统监控分析的叁个领域,主要内容说明如下:&苍产蝉辫;

  1)生物生产工程:田间和坡地机械、畜牧机械、植物与生物环境保护机械、稻米和特作生产系统、园艺种苗生产系统、植物组织培养生产系统、水产养殖生产系统、园艺工程、温室设施工程、养殖工程等。&苍产蝉辫;

  2)生物处理工程:农产物干燥与储藏机械、园产收获后处理机械、食品机械、农产加工工程、食品加工工程、农渔牧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生物材料物性与品质分析、生物材料力学、生物冷冻工程、热环境工程、生物能源工程、生物反应器等。&苍产蝉辫;

  3)生物系统监控分析:生物系统智能型控制、生物环境控制、机器人应用、生物影像技术、生物传感器、生物品质量测与线上检测、生物系统分析仿真、农业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等。&苍产蝉辫;

  生物机电具有科技整合和沟通不同领域的桥梁之特色,有助于农业转型和发展并藉此提高农业之竞争力。&苍产蝉辫;

  (二)农机技职人才之短期培训&苍产蝉辫;

  技职人才的短期培训可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由台大培训,第二阶段由屏东农专农机中心培训,第叁阶段由经济部现代化农业训练中心培训,第四阶段由农机学会培训。&苍产蝉辫;

  1.台大培训阶段&苍产蝉辫;

  1950年初大学有农机科系仅有台大,台大每年招生名额不超过10~15名,此批学生结训后可分发至政府机关及政府的农改场从事推行农机化政策、农机研究、改良、推广之工作。&苍产蝉辫;

  2.农专培训期&苍产蝉辫;

  政府有鉴于台湾农业生产必须机械化,于1958年秋派员赴欧美各国考察农机建制,洽承西德政府允赠农业机械一批,于1961年运台,供政府办理农机训练用,当时政府对推行农业机械化至表重视,特拨专款到屏东农专设置农机训练中心,并责由其主持,由此台湾省**具有规模之农业机械训练场所成立。迄今已经过45年,功不可没:  

  1)培育农机人才:此期间培育各种农机专才近4万人,其中包括农民、农校(专)教师、海外侨生、援外农技团人员、部队机械助割队人员、各级农业机构人员、基层农民干部等其分布范围广及本地各基层角落及国外农技团体。&苍产蝉辫;

  2)提供代修代耕服务:农机训练中心设有农机服务队,对农民提供代耕代修服务,在农忙期派出修护车至田间作游修服务。适时解决机械故障维修之困扰,农民极感便利。&苍产蝉辫;

  3)新型农机之推广:农民之习性较为保守,对于各类新型农机之使用,总抱着怀疑观望态度。经本中心试用各新型农机后,举办新型农机示范表演,各地农民踊跃前来参观,对购用新型农机特性具有信心,有助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推行。&苍产蝉辫;

  4)农业改良研究:本中心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实际经验及技术水准,也从事农机改良研究等工作,对国外引进的农业机械,以改良更适合于本省农业需要之农业机械。&苍产蝉辫;

  3.经济部现代化农业训练中心之培训&苍产蝉辫;

  1971年政府为加速促进台湾农机发展,筹办一个农业训练中心来加速提升农业经营管理与生产技术。1973年7月1日正式于彰化县溪州乡成立“经济部农业现代化训练”,同时也开始了台湾大型农机操作、保养与维护之各项训练。第一梯参加“农机训练”的是各地乡镇农会及公所成立的“农机中心”技术人员,其次是训练“农村青年代耕队”,奠定了台湾代耕业的基础。该中心从1973-1985年共培训5000多名农机操作、保养及修护人力,对于台湾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与修护及操作技术水准的提升颇具贡献。&苍产蝉辫;

  配合政府政策及农政事权的调整,将“经济部农业现代化训练中心”改名为“台糖公司训练中心”,隶属台糖公司,并将训练中心的重心为着配合农业发展的需要,转向农业生产自动化方面为主。&苍产蝉辫;

  4.农业机械学会培训&苍产蝉辫;

  从2006年起,政府又妥托“农机学会”负责承办此项业务,“农机学会”结合5所大学的师资与设备,借用屏东科技大学“农机中心”开班招训,以提升现场人员之操作、保养、修护的技能。&苍产蝉辫;

  (叁)证照之发放&苍产蝉辫;

  1.“农用曳引机的驾驶执照考验业务”由政府妥托“台糖公司训练中心”负责,为了让全省考验业务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叁公原则,以招公训,设计了电动考验场,也为了让全省农民方便考领驾照,分别在当时屏东农专等9所专科职校设立电动考照场,遍及全省及外岛,此项业务的成果可从曳引机驾驶者的事故率不高,然于**近由于政策改变,此项工作已停办,而有小型汽车驾驶者可操作驾驶曳引机。&苍产蝉辫;

  2.政府推动证照政策,参加受验者学术科及格时,由政府发给丙级、乙级、甲级修护士之证照,一般政府要求希望专科以上的毕业生于毕业时能获得乙级修护士之证照。&苍产蝉辫;

  3.每年政府结合各农校举办“农机修护类技能竞赛”,比赛时之评审由各大学之教授担任,然参加学生获得前3名者,可参加技职类之大学保送考试。&苍产蝉辫;

 

     四、台湾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 

  为因应未来贸易自由化、国际化农产物开放进口之冲击下,除应加深稻作机械之机械化程度,应发展节省能源之耕作技术和技术,并朝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加强自动控制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注意操作者安全与舒适,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进步后,劳动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应利用稻作机械化的基础,能更进一步使其它的农作业也能达到机械化地步。&苍产蝉辫;

 

     五、结论 

  稻作为台湾**重要且栽培面积**广的作物,因此政府推行农业机械化首从稻作机械化开始,且经历多项农业机械化推行措施,其中尤以1979年推动当地12项重要建设“设置农业机械化基金,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计划**具效果,不但建立稻作机械化一贯作业体系,亦促使稻作机械化程度极速提高。目前整地插秧及收获机械化程度均达98%以上,稻谷机械干燥程度亦达90%左右,每公顷耕地马力数达2.5马力以上,稻作生产主要项目每公顷作业工时,由1961年代的600~650工时,降至目前的160~220工时,与日本稻作生产机械化工时之比较,已不相上下,有效达到了稻作生产全面机械化之目标。&苍产蝉辫;

                                     文章来源于网上发布

 

        




发表于 @ 2008年07月19日 23:03:00 |点击数(

旧一篇:法国农机化和农机标准化推广 | 新一篇:凯斯与中国农机百年发展史

博客信息
罗晓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7年11月24日
今天点击:2074
本周点击:530
本月点击:3289
点击总数:469984
摆发私信闭摆加为好友闭
博客公告
报社编辑,本科学历,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被省新闻学会、公司报协会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采写和编辑的作品获全国、省、市级新闻学会、公司报协会评比各种奖项。在国家级不同报刊杂志发表典型报道、产业观察、市场分析、报告文学等作品上百篇,获第四届全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世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特等奖、《中国工业报》征文一等奖。(本博客推荐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和推广交流,作者有异议可留言删去。)
文章分类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33篇)
插秧机板块插秧机板块(1篇)
产业研究产业研究(110篇)
产业要闻产业要闻(110篇)
成果推广成果推广(86篇)
大家论坛大家论坛(73篇)
电脑知识电脑知识(14篇)
发动机板块发动机板块(2篇)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23篇)
个人博坛个人博坛(77篇)
工程机械板块工程机械板块(2篇)
购置补贴购置补贴(16篇)
管理经纬管理经纬(70篇)
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73篇)
国内公司展播国内公司展播(5篇)
国外公司展播国外公司展播(5篇)
宏观视野宏观视野(110篇)
环球农机环球农机(85篇)
技术交流技术交流(120篇)
农机词典农机词典(43篇)
农机故事农机故事(6篇)
农机具板块农机具板块(5篇)
农机名人农机名人(3篇)
农机往事农机往事(10篇)
农机文化农机文化(30篇)
农友百事通农友百事通(91篇)
品牌研究品牌研究(16篇)
公司产物公司产物(70篇)
市场观潮市场观潮(58篇)
收获机板块收获机板块(8篇)
图片世界图片世界(48篇)
拖城掠影拖城掠影(78篇)
拖拉机板块拖拉机板块(57篇)
写作园地写作园地(2篇)
旋耕机板块旋耕机板块(1篇)
液压挖掘机板块液压挖掘机板块(1篇)
移动电站板块移动电站板块(1篇)
原创报告文学原创报告文学(6篇)
原创热点追踪原创热点追踪(23篇)
原创通讯原创通讯(29篇)
原创文艺作品原创文艺作品(25篇)
战略研究战略研究(20篇)
诊治农机诊治农机(61篇)
政策导航政策导航(40篇)
中部崛起中部崛起(47篇)
专家观点专家观点(75篇)
装载机板块装载机板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