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牌”可以休矣。
在我们农机行业,巨明集团老总崔守波有句话,就是“做农民用出来的名牌”。我认为,这种提法比那些单纯地去谋求“名牌”这一称号的公司要更加务实和实际。
由于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导致食品行业的****称号从此作古。同时,蒙牛、伊利、光明这三家乳业老大,因为在奶粉和液态奶中发现有三聚氰胺,其“中国名牌”的称号亦被吊销。
在我看来,在这起事件中,国家质检总局李长江**应成为下课者之一。
所谓的“中国名牌”、“****”称号已经蜕变成一些公司和地方欺世盗名的工具,而李长江和其掌控的国家质检总局就是始作庸者、**高组织者与**大谋利者。尽管有一个走过场的审批程序,但不少并非名牌的产物、质量和服务不达标的产物仍获得了上述称号。这,与国家药监总局原局长郑筱萸大肆批发药品批号,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国家工商总局有个中国驰名商标,质检总局来个中国名牌评选,明眼人一眼看出,只不过这两家**高管理部门的利益之争罢了。后来商务部也弄个什么“**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评选,说句不好听的话,明摆着,同样是利用权力谋创收啊。
尽管有《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但是我们很多权力机关和部门并没有把握好公权力的行使边界。许多权力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层出不穷的评选活动背后,就是公权力的过度利用与滥用,更无法逃脱其背后寻租、创租的动机。具体到“中国名牌”的评选,名牌不名牌乃由消费者和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某个部门来认定的。难道你说是名牌就是名牌吗?君不见市场上很多所谓“名牌产物”“免检产物”,不照样出产物质量事故、照样服务恶劣吗?今天是名牌,明天不见得是名牌;今天“**具市场竞争力”,明年不见得仍然竞争力强。换个公司领导,公司管理一松懈,市场营销一落后,在市场竞争激烈、形势瞬息万变的市场上,质量可能马上下降,名牌可能马上变成废牌,“**具市场竞争力”也可能变成软柿子――还用得着你去评吗?不明摆着是以具国家信用的政府部门的名头去欺骗蒙在鼓里的消费者吗?在很多消费者朴素的分辨观里,只要与政府部门挂上钩,就是**可信的。
“****”、“中国名牌”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已成为一些功利主义者谋取利益和欺骗消费者的橡皮图章,成为一些存在侥幸心理的人蒙混过关的遮羞布。更可笑的是,那个名声不太好的机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人为地把“中国名牌”称号规定了4年时限――从公司赚一次钱还不过瘾,还要赚多次。或许他们明白,越是好公司,收钱越是 容易。难道一家名牌产物,你说他4年之后就不是名牌了吗?
我认为,在中国目前的体制生态下,所有的免检都应取消,而应把质量不定期检查恢复为常态;所有的“中国名牌”称号都应取消,以免其成为浪得虚名者欺骗消费者的虎皮。
老老实实打造消费者用出来的名牌好。
文/朱礼好
发表于 @ 2008年09月20日 22:1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