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首页>>农机博客>>农机世界>>默认类别>>
6月9日,记者到绵阳游仙区柏林镇金马村时,唐以全正在抓紧给地里的玉米苗打药。上半年连续数月的干旱,小麦收成减产大半,他想通过玉米把上半年的损失找一点回来。
唐以全在当地素有&濒诲辩耻辞;粮王&谤诲辩耻辞;之称&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2012年1月,唐以全获得了国务院奖励的一台拖拉机,当这台价值12万元的&濒诲辩耻辞;铁牛&谤诲辩耻辞;披红挂彩开回乡时,两边车门大大的&濒诲辩耻辞;奖&谤诲辩耻辞;字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羡慕不已。
但是风光过后,眼下,&濒诲辩耻辞;粮王&谤诲辩耻辞;面临的困惑不少。
困惑一:今后谁来种地?
对于土地,唐以全怀着深厚的感情。他看到有人撂荒就心疼,不管是什么地,他都会去&濒诲辩耻辞;捡&谤诲辩耻辞;过来种。
明年,唐以全就满60岁了。但现在,**让他揪心的是接班人问题。虽然机械化耕种极大提高了种地效率,但机械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濒诲辩耻辞;比如玉米播种和施肥,还是需要人工。&谤诲辩耻辞;
缺人手,唐以全就自己干。&濒诲辩耻辞;别看我瘦,身体好着呢,再种个十年八年没问题。&谤诲辩耻辞;唐以全说。
唐以全有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女儿每次回家,老唐都会进行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效果并不明显。&濒诲辩耻辞;我们当年吃的苦,女儿很难再吃了,**主要是她们对土地感情很少。&谤诲辩耻辞;
当年,把国务院奖励的&濒诲辩耻辞;铁牛&谤诲辩耻辞;开回家时,唐以全曾看到一丝曙光。柏林场镇上,赶集的群众自发站在街道两边欢呼鼓掌,鞭炮足足放了半个小时。&濒诲辩耻辞;很多年轻人凑上来,都要摸一摸方向盘,不停地向我讨教种地经验,我当时还感到,这下接班人有指望了。&谤诲辩耻辞;
但现实却给了唐以全当头一棒:&濒诲辩耻辞;现在,没有一个年轻人回来种地,山上没有网络和娱乐,年轻人受不了种庄稼的那份寂寞。&谤诲辩耻辞;
农村的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无奈之下,唐以全只得招聘年长的农民,现在农场的3个工人平均年龄接近60岁。
眼下,唐以全将目光瞄准了40岁以上的中年人,希望能传授种粮经验。&濒诲辩耻辞;这个年龄段不少人有务农经验,能吃苦,如果把他们培养起来,至少还可以种20多年的地。&谤诲辩耻辞;
困惑二:如何稳定流转来的土地?
1995年,唐以全开始上山种粮。到2007年,农场面积达到300多亩,靠耕牛和人工已力不从心。这时,一个好政策让唐以全看到了希望:国家对农机补贴50%。他一口气花了10多万元,买回两台旋耕机,一台农用车。
此后,他开始大量&濒诲辩耻辞;捡&谤诲辩耻辞;周边农户的撂荒地,农场以年增百亩的速度扩张。2010年,柏林镇政府再次与他签订了20年的农场承包合同,他还从朝真乡100多农户手中流转了500余亩旱地。
土地流转来后,唐以全自筹资金10多万元进行土地整理。&濒诲辩耻辞;以前这里全是豆腐块,土地整理后连成了一片,陡坡变成了缓坡,这里已完全实现机械化了。&谤诲辩耻辞;
规模化和机械化种粮让唐以全尝到了甜头。2010年,唐以全粮食亩产达350余公斤;2011年,亩产超过400公斤,粮食总产量40余万公斤。这年年底一算账,他纯赚20多万元。
然而,想得到集中连片的土地并非易事。前几年,有一个组找唐以全把125亩土地给要回去了。
&濒诲辩耻辞;国家对于种粮的补帖越来越高,一些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想拿补帖。&谤诲辩耻辞;柏林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代利告诉记者。
现在在唐以全已整理的成片土地上,零星的开着一些&濒诲辩耻辞;天窗&谤诲辩耻辞;。虽然整理土地花了不少钱,**后别人又要了回去,但老唐的心态很乐观:&濒诲辩耻辞;只要他们不撂荒,我种,他们种,都一个样。&谤诲辩耻辞;
困惑叁:如何解决资金难题?
今年上半年,因为旱情,唐以全损失惨重。看着堆在粮仓里不多的小麦,老唐脸上充满很沮丧,&濒诲辩耻辞;这是300多亩土地上打出来的,只有15000多公斤,平均亩产50公斤,和往年相比减产六分之五,油菜更惨,300亩油菜几乎颗粒无收;光小麦一项,我就净亏10万元。&谤诲辩耻辞;
抗风险能力弱,成为唐以全这样的农户面临的**大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唐以全的农场里,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山上几百亩土地,只有零星几口小堰塘。由于靠近山顶和没有硬化,堰塘的蓄水能力十分脆弱。水利设施跟不上,种粮只能望天吃饭。
从柏林镇前往农场,有一条长1.5公里、2米多宽的泥路。&濒诲辩耻辞;一下雨,粮食运不出去,肥料拉不进来。&谤诲辩耻辞;唐以全曾打算自掏10万元拓宽成水泥路,但因缺乏配套资金,路一直没有动工。
这条路让唐以全吃尽了苦头。去年6月,40天的阴雨天气,让刚成熟的小麦拉不下山,错过了**佳销售行情,&濒诲辩耻辞;**高峰时,小麦卖到2.3元一公斤,雨停了,小麦拉下山,只能卖2.14元一斤。&濒诲辩耻辞;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损失了2.4万多元。&谤诲辩耻辞;
唐以全坦言,这些年,种粮食还是赚了些钱,但又全部投到平整土地、修水池、买机械上去了。资金难题经常困扰着他。&濒诲辩耻辞;种一季粮,一亩地要投入400多元,我现在还有700多亩地,总共需要30万的流动资金。&谤诲辩耻辞;唐以全说,靠土地流转合同无法贷款。无奈之下,唐以全把柏林镇上的房子抵押给了银行贷款。
唐以全说,他正在准备注册成立家庭农场,期待政府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解决农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记者手记
家庭农场,能否缓解种地矛盾
在唐以全的农场采访,我感受到了一个老农民对于土地的那份执着和无奈。
老唐的困惑在农村并非个案。
&濒诲辩耻辞;谁来种地&谤诲辩耻辞;成为各地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然而,农村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的缺乏,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落后,造成了目前农村种地后继乏人的窘境。另外,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业的补助,不少群众因此不愿流转土地,大户对流转土地吃不了&濒诲辩耻辞;定心丸&谤诲辩耻辞;,不愿对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水利基础设施的落后,防汛抗旱减灾能力薄弱,望天吃饭仍是许多种植大户的真实写照。
理论上讲,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是走出这个困境的可行选择。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家庭农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政策措施。我们期待这些惠民措施及早落地,让农村有人种地、放心种地。
发表于 @ 2013年06月14日 16:06: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