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玉米收获机市场“群雄逐鹿”
玉米收获机市场“群雄逐鹿”
年初,面对国内玉米收获机市场,许多专家和媒体纷纷抛出&濒诲辩耻辞;市场分割理论&谤诲辩耻辞;,认为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基本定型,各生产公司均可以按实力得&濒诲辩耻辞;分一杯羹&谤诲辩耻辞;。然而,记者在2008年&濒诲辩耻辞;全国农机会&谤诲辩耻辞;上看到,在市场貌似稳定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个&濒诲辩耻辞;群雄逐鹿&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问鼎中原&谤诲辩耻辞;的撕杀,市场格局更有&濒诲辩耻辞;乱花渐欲迷人眼&谤诲辩耻辞;之势。
机型基本稳定,产物同质化。目前,玉米收获机没有比较权威的分类。一般认为,按照收获类型,可分为玉米专用型和小麦玉米兼收型2种;按照行走方式,可分为自走式和背负式2种。按照行数来分,1行、2行、3行、4行都有,但受欢迎的还是3行、4行的。按照收获结果,可分为摘穗和籽粒2种。当然,也有青贮型和秸秆还田型,还有秸秆铺条回收型的。从总体上来看,机型已经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虽然机型多样,但产物同质化严重。在&濒诲辩耻辞;全国农机会&谤诲辩耻辞;上,记者采访了河南某玉米收获机公司的技术人员,得知其先后在好几家公司做总工程师,都是从事玉米籽粒收获机械的研发。而先前记者认识的一位朋友,也先后在河北、山东、黑龙江和北京等数家公司进行技术指导。
由于技术的不断流动,新兴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越是如此发展,造成的同质化和资源浪费越是严重。虽然,有些具有规模的公司意欲进行技术和市场整合,但面对如此混乱的竞争格局,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市场愈加火暴,格局悄然改变。同质化必然导致竞争更加激烈,而竞争是推动技术升级的导火线,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主导力量。这种技术升级和行业进步,推动市场火暴。而这种火暴背后,市场格局则在悄然发生变化。
市场缺口的庞大,无疑是市场火暴的另一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濒诲辩耻辞;单就东北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而言,要想达到2010年国家规划的16%,至少需要11万台。&谤诲辩耻辞;面对如此庞大的缺口,每个公司都想从这诱人的市场中分得一席之地。于是,大中小公司一拥而上。
这种混乱竞争,必然导致一批公司被淘汰,另一批公司占领市场。然而,谁是一线公司,谁是二线公司,谁将被淘汰,谁将主导市场,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格局在悄然发生改变。
政策加大扶持,品牌渐显重要。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是拉动农机需求的强大动力。而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更是重中之重。
虽然农机补贴实施不尽如人意,但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公司和用户双双受益。有钱的农民,则更看中产物的表现。在市场没有被垄断的前提下,品牌拥有无与伦比的推广优势。福田雷沃国际重工利用自身小麦收割机打下的品牌优势,顺势杀入玉米收获机行业,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虽然雷沃并不是较早进入玉米收获机行业的公司,但这两年优异的表现,足以证明其技术的成熟和运作的成功。
竞争日益激烈,结局有待观察。玉米收获机行业庞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许多公司介入。包括洛阳福格森、北京弗雷森,以及河南新乡附近的小公司,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农机公司,竞争阵营越来越大。2006年,全国玉米机保有量不到1万台,而生产公司也不足20家。到2007年,特别是今年以来,玉米收获机生产厂家一跃将近100家。从2008年&濒诲辩耻辞;全国农机会&谤诲辩耻辞;上可以明显看出,大中小公司全面开花。现在是专业生产玉米收获机的公司引领潮头,一些老牌农机公司切入玉米机市场。还有许多组装厂也仓促进入玉米机市场。
大公司对品牌的重视,已经超越了&濒诲辩耻辞;红海&谤诲辩耻辞;的厮杀。但大公司之间的&濒诲辩耻辞;群雄逐鹿&谤诲辩耻辞;,难免会&濒诲辩耻辞;有死有伤&谤诲辩耻辞;。大公司能否利用规模优势,在产物质量和服务上更近一步?本土公司能否利用自身优势,守住玉米收获机阵地?这些都给行业留下太多遐想。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