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秋收时节话“机收”
秋收时节话“机收”
金秋稻花香,农田乡亲忙。9月1日,通往城固县崔家山镇的文柳公路两边一片金黄,一株株饱满的稻穗正迎着秋风左右摇曳。农民李玉成驾驶着自家新买的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往穿梭,忙着给孟家坪村4组的杨树华家收割水稻。趁着老李停机休息的空隙,记者和他聊起了&濒诲辩耻辞;秋收&谤诲辩耻辞;的话题。
&濒诲辩耻辞;收割机是今年花26万买的,政府补贴了我5万块钱。&谤诲辩耻辞;老李一边给收割机加柴油,一边算着账:&濒诲辩耻辞;这一季已经收了200亩了,估计还能收上50亩左右。&谤诲辩耻辞;说话间,稻田的主人杨树华也开了腔:&濒诲辩耻辞;我承包了20亩田,全种的水稻。使用机收每季至少节约收割成本2000元。&谤诲辩耻辞;
杨树华是全村有名的种粮大户,打谷桶、脚踏机、柴油机他都用过。他说:&濒诲辩耻辞;比较来比较去,还是联合收割机省时省力又省钱。&谤诲辩耻辞;见记者感兴趣,老李和老杨就像竹筒倒豆子,给我们讲起机收的变迁。
老李说,上世纪70年代,收割水稻用的是木制打谷桶,打谷子的人高高举起稻秆往桶的内沿拍打,谷粒一颗颗脱落。&濒诲辩耻辞;紧叁下、慢叁下,不紧不慢再叁下&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嘭&丑别濒濒颈辫;嘭&丑别濒濒颈辫;嘭&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说到兴奋处,老杨不禁做起了动作。&濒诲辩耻辞;尽管村民们都很卖力,但效率低、耗时大,一个生产队几百亩水稻,收完后,几乎所有村民的胳膊都肿了,抬都抬不起来。&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到了80年代,村里开始有了脚踏打谷机。&谤诲辩耻辞;老杨接过话茬说,脚踏机采用的是杠杆传导原理。村民们手捧稻穗踩动脚踏板,打谷机就开始旋转&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嗡&丑别濒濒颈辫;嗡&丑别濒濒颈辫;嗡&丑别濒濒颈辫;把一捆割好的稻子放进去,稻谷和稻草就分离了。这虽比在桶上拍打要省力得多,但一般要身强体壮的才能踩得动,劳动力依然没有解放出来。&谤诲辩耻辞;
到了90年代中后期,有村民开始尝试把手扶拖拉机上退下来的柴油机,装在打谷机上作动力。老杨说,他家没有拖拉机,就自己买了一台小型柴油机,将自己家里的脚踏打谷机也改装成了动力打谷机。&濒诲辩耻辞;发动柴油机&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蝉辩耻辞;嗵&丑别濒濒颈辫;嗵&丑别濒濒颈辫;嗵&丑别濒濒颈辫;&谤蝉辩耻辞;皮带带动打谷机开始飞转,大大节省了人力。&谤诲辩耻辞;
2005年以来,城固县的稻田里陆续出现了联合收割机,随着这种集收割、脱粒、稻草切碎和打包多种功能为一身设备的推广,彻底解放了劳动力,只需十几分钟,一亩稻田便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们只要将稻谷搬走就行了。于是,很多有眼光的农户开始自己出资十几万、二十几万购买联合收割机,农忙时前往各地包揽收割活计。沙河营镇叶家堡村5组的李玉成,和众多农民一样,在国家大型农机具专项补贴的强力扶助下,于去年夏天圆了自己多年的&濒诲辩耻辞;机收梦&谤诲辩耻辞;,而家里的柴油打谷机也就此&濒诲辩耻辞;歇菜&谤诲辩耻辞;了。
据县农机管理站站长王进华介绍,自2006年实施专项补贴至今,全县已购置各类农机具2万台,国家配套补贴资金3040万元,惠及农户1.85万户。
&濒诲辩耻辞;唰&丑别濒濒颈辫;唰&丑别濒濒颈辫;唰&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不到1个小时,杨树华家的8亩水稻已全部收完。看着稻田里一行行轧碎的秸秆和一袋袋鼓鼓的麻包,回想着老杨讲述的打谷机变迁史,记者不禁感叹,秋收方式的变化历程,不正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吗?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