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技术有了 政策跟上
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技术有了 政策跟上
秸秆焚烧是几乎每年都会&濒诲辩耻辞;上演&谤诲辩耻辞;的戏码,尽管全国多地早已下了&濒诲辩耻辞;禁烧令&谤诲辩耻辞;,目前的技术也已达到深层发掘秸秆潜在价值的水平,但由于农民意识不深、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原因,秸秆焚烧依然屡禁不止。有观点指出,处理秸秆,不但要有技术,政策、补贴也要跟上。
近日,京津冀地区遭遇重度雾霾天气,焚烧秸秆制造的污染物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环保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显示,10月1日至6日,全国共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376个,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值得玩味的是,这些省份都制定了严格的&濒诲辩耻辞;禁烧令&谤诲辩耻辞;,甚至有领导干部因督察工作不力而被处分。
秸秆焚烧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去公众对其负面影响的认识不足,随着近些年雾霾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痛点,秸秆焚烧也沦为了众矢之的。每年秋冬季节都会有很多媒体报道聚焦秸秆焚烧的话题,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也提供了不少解决方案。但从治理效果来看,&濒诲辩耻辞;禁烧令&谤诲辩耻辞;并不是解决秸秆焚烧难题的良方。
从媒体报道可知,各地颁布的&濒诲辩耻辞;禁烧令&谤诲辩耻辞;主要包括两项举措:一是对地方政府罚款,比如今年夏天,河南周口就因秸秆焚烧而被罚了4100万元,驻马店被罚了3900万元;二是对领导干部问责,比如河南周口规定&濒诲辩耻辞;发现一把火,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就地免职&谤诲辩耻辞;,安徽合肥则规定对秸秆禁烧执行不力者将&濒诲辩耻辞;一票否决&谤诲辩耻辞;。
之所以认为&濒诲辩耻辞;禁烧令&谤诲辩耻辞;不是解秸秆难题的良方,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强制性禁令,虽然看上去很有威慑力,在现实中却容易遭遇变相抵制。一方面,将治理秸秆难题的希望寄托于地方官员,不排除某些地方官员会为了保住乌纱帽而以极端手段推行&濒诲辩耻辞;禁烧令&谤诲辩耻辞;,甚至可能重蹈&濒诲辩耻辞;周口平坟事件&谤诲辩耻辞;的覆辙。
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并不买&濒诲辩耻辞;禁烧令&谤诲辩耻辞;的账,因为直接在田地里焚烧秸秆省时又省力,还能生产草木灰作为肥料。据报道,有些地方的农民即使白天不焚烧秸秆,也会趁天黑偷偷地付之一炬。虽然很多省份都出台了&濒诲辩耻辞;禁烧令&谤诲辩耻辞;,但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秸秆焚烧火点比去年同期增加16.41%,原因或许正在于此。
从本质上说,禁止秸秆焚烧的核心是&濒诲辩耻辞;堵&谤诲辩耻辞;,而以往的公共治理经验表明,更有效的治理方式应该是以&濒诲辩耻辞;疏&谤诲辩耻辞;为核心。具体来说,应该扫清&濒诲辩耻辞;秸秆还田&谤诲辩耻辞;的路障,想方设法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尽可能地用新技术变废为宝。当农民从&濒诲辩耻辞;不敢烧&谤诲辩耻辞;转为&濒诲辩耻辞;不愿烧&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不舍得烧&谤诲辩耻辞;,何愁那些秸秆会成为令人头疼的&濒诲辩耻辞;雾霾元凶&谤诲辩耻辞;?
事实上,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发掘秸秆的潜在经济价值的手段已经比较成熟。比如,用秸秆发电、制造建材、生产可再生生物油等,都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再比如,切碎装置和腐熟剂的使用,也能更好地让秸秆转化为肥料。如果政府真想破解秸秆焚烧难题,就不能为图省事一禁了之,而应该加强技术扶持、财政补贴、宣传引导等,让农民从秸秆多元化利用中获益,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 落地开花发布于2015-10-12 06:02关键是秸秆卖给谁?值不值 --来自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手机版
- 游客发布于2015-10-11 21:33应该有关部门专项补贴或者统一处理 --来自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