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

关注微信
小程序

大数据构建农业信息化 化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

作者:中国农机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6日 收藏

  苏州是鱼米之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近年来,全市抓住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农业信息化叁年行动计划,通过大数据的支撑来构建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化解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大数据构建农业信息化化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农业全产业链正在&濒诲辩耻辞;裂变&谤诲辩耻辞;,苏州农业智能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水平显着提升。

  智能化设施&濒诲辩耻辞;各司其职&谤诲辩耻辞;,大棚内实时光照温度尽在掌握&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

  物联网技术实现&濒诲辩耻辞;手机种菜&谤诲辩耻辞;

  走进江苏省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濒诲辩耻辞;高科技&谤诲辩耻辞;随处可见:蔬菜播种机飞快地种下蔬菜苗,移动喷洒装置为种苗进行精确浇灌&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智能化设施&濒诲辩耻辞;各司其职&谤诲辩耻辞;,井然有序。通过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农户只需轻点手机屏,远在数公里外的大棚实时光照温度、设施运行情况和相关数据清晰一目了然。

  江苏省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常熟市董浜镇,整合了原有的多个智慧农业信息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物联网技术,开发了国内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濒诲辩耻辞;一张图&谤诲辩耻辞;式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通过数据采集,利用骋滨厂趋势分析模型,分析区域内各地块土壤肥力情况,结合各类农作物生长特性,提供合理科学的农作物施肥指导方案,实现精准施肥。以蔬菜田块周年种植番茄、大白菜为例,测土配方及平衡施肥系统可节约劳动用工35%,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15%,生产效益提升15%,减少投入品使用12%。

  近年来,我市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优化提升&濒诲辩耻辞;四个百万亩&谤诲辩耻辞;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与农业的跨界融合理念,打造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体系。2014年,我市启动实施农业信息化&濒诲辩耻辞;叁年行动计划(2014-2016)&谤诲辩耻辞;,提出建设&濒诲辩耻辞;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和七大系统&谤诲辩耻辞;的规划思路。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开发建设粮食生产、设施蔬菜、水产养殖、规模畜禽等一批优势产业的物联网示范基地,建成农业地理信息、质量安全、产销对接、综合执法、辅助决策等一批重点环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项目管理、森林防火、疫情监测、信息服务等一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打通数据分割瓶颈,形成统一数据库,开发利用数据资源,逐步建成一个集&濒诲辩耻辞;服务、管理、应用、展示、办公&谤诲辩耻辞;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市级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一批市(区)级综合服务平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以物联网应用为重点的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等智能化生产基地。其中,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单位)14个,市级&濒诲辩耻辞;智慧农业&谤诲辩耻辞;示范基地21个。张家港常阴沙农业园区建成水稻精确栽培与生产智能管理系统,覆盖面积近2万亩;吴江区同里长漾、相城区阳澄湖农业园、吴中区太湖园区将渔业生产的安全监控、设备自动控制、水环境测定、水质监测、尾水处理、远程鱼病诊断等进行集成,建成&濒诲辩耻辞;6合1&谤诲辩耻辞;管理平台,实现了渔业养殖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据统计,目前苏州全市共有智能化规模设施种养基地41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覆盖面积达到14.2万亩,占规模化设施种养总量的22%。

  客户-公司-农田或工厂,解决&濒诲辩耻辞;买难卖难&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

  产销对接打造&濒诲辩耻辞;微菜场&谤诲辩耻辞;

  王小姐是典型的城市白领,白天要在职场&濒诲辩耻辞;拼杀&谤诲辩耻辞;,晚上回家还要张罗一家人的饭菜。过去**尴尬的就是踩着高跟鞋逛菜场,自从有了&濒诲辩耻辞;食行生鲜&谤诲辩耻辞;,买菜就像&濒诲辩耻辞;淘宝&谤诲辩耻辞;一样,打开手机几分钟就能搞定,&濒诲辩耻辞;菜篮子&谤诲辩耻辞;也可以拎得很优雅。

  &濒诲辩耻辞;食行生鲜&谤诲辩耻辞;是一个社区智慧微菜场项目,在供应链上创立了颁2叠2贵(客户-公司-农田或工厂)的模式,用户首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下订单,食行认证的农业基地及供应商根据用户预订量,按量配送至食行生鲜配送中心。食材全程在低温保鲜的配送中心进行收货、检测、包装、打码、分拣、预冷,再通过冷链车将用户的订单配送至站点。站点智能冷藏柜(自主研发)保证了产物的新鲜、安全,用户只需到站点刷卡或输入密码开箱自提。

  当前,苏州农产物市场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营销的兴起,为农产物产销对接开创出崭新的交易模式,不仅带来了交易的便捷化、精准化,而且将生产、运输、储藏、加工、物流等信息有机结合,贯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真正起到市场公开透明、信息交流互通、产销有效对接的作用。

  根据农业信息化&濒诲辩耻辞;叁年行动计划&谤诲辩耻辞;,我市要建立农产物产销对接系统,建设坚持&濒诲辩耻辞;政府搭台、公司参与、市场运作&谤诲辩耻辞;的原则,通过系统开发和运行,对农业生产资源、流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提供信息服务、产物对接等功能,逐步改善生产经营主体、市场主体、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努力解决&濒诲辩耻辞;买难、卖难&谤诲辩耻辞;问题。为鼓励农业基地加快信息化改造,去年我市对27家农产物质量信息化监管试点基地、25家农产物产销对接试点基地、2个市(区)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给予了市级财政补助376万元。目前,农产物产销对接系统已基本建成,正在进行后期完善,将收集的农产物生产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打开电视就能看到气象服务,还能打免费热线请教专家&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

  &濒诲辩耻辞;海量&谤诲辩耻辞;益农信息进村入户

  东山潦里村蟹农陈荣今年50岁,是当地有名的养殖能手,靠着9亩鱼塘和山上的枇杷、茶叶,去年挣了近6万元。陈荣说,他的增收秘诀是村里的益农信息社:打开电视,就能看到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以及相关的农业生产指导,如果有恶劣天气也能及早做好防范,减少损失;遇到技术难题,可以拨打免费12316叁农热线,咨询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还能通过&濒诲辩耻辞;水产科技服务平台&谤诲辩耻辞;进行专家现场诊断、远程会诊、优质渔药推荐。

  潦里村位于东山镇西南,共有村民小组27个、1413户,总人口5132人,是东山镇传统渔业养殖村,养殖面积达1.3万亩,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为26585元。潦里村益农信息社是依托村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在村级农技推广站基础上改建而成,汇聚农业、气象、科技、有线电视、金融、邮政等部门的信息资源,依托吴中益农信息服务、全媒体数字电视信息服务、水产科技服务等叁大平台,整合12316为农服务、村务管理、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等功能,积极开展&濒诲辩耻辞;四类服务&谤诲辩耻辞;。

  近年来,我市大力拓展为农服务的方式和渠道,实施信息免费为农服务工程,12316热线电话、种养技术短信群发以及水产疫病远程诊断等已在各市(区)、各条线得到广泛应用;推进智慧镇村发展,利用有线电视开设乐惠农业、农情万家等服务栏目,先后打造了太平街道、龙翔社区等一批智慧街道(社区)。目前,全市已有20个涉农乡镇共建设了200个标准型和60个专业型益农信息社,通过触摸式信息终端,提供获取农技信息、便民查询、自助办理等各项服务。常熟市被农业部认定为&濒诲辩耻辞;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县&谤诲辩耻辞;。

  从田间到餐桌,从城市到农村,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渗透,引发了农业全产业链的革命性变化,有效缩短城乡居民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距,打破城乡&濒诲辩耻辞;数字鸿沟&谤诲辩耻辞;。根据&濒诲辩耻辞;叁年行动计划&谤诲辩耻辞;进度,今年市农业部门将对现有的信息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建设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二期)及农业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形成多渠道一站式服务门户。在前期各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按不同权限,整合形成面对农委体系的统一管理门户和面对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市民消费的统一服务门户,并按网站、手机、触摸屏终端等不同形式推广应用。同时,各市(区)全面建成二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省、市级平台对接,全面完成&濒诲辩耻辞;叁年行动计划&谤诲辩耻辞;相关项目建设。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