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互联网+农业这块“肥肉”,谁能吃到?
互联网+农业这块“肥肉”,谁能吃到?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无数从无到有、迅速壮大起来的商业模式:双十一电商节、共享单车、滴滴出行、微信和支付宝支付等等,&濒诲辩耻辞;互联网+&谤诲辩耻辞;几乎是无孔不入,而我们农资行业似乎没有受到影响,难道中国的农业真的是&濒诲辩耻辞;铁板&谤诲辩耻辞;一块?又或是大改变的前夜?
解读:
1、生鲜电商,更大范围地说,农产物电商是公认的电商**后一块蓝海,市场规模高达数十万亿,大闸蟹说明这些电商巨头并没闲着,只是模式还没成熟而已。我们已经领教过滴滴、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一旦这些公司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办法,那么借助于强大的资本力量,市场可以一夜变天。
2、公司都在尝试改变农业,但一是路径未必正确,二是还没到爆发的时候。
只有知道了中国的农业缺什么,才能对症下药。
中国农业缺的是技术吗?很多公司尝试了搞套餐服务,但都不成功,为什么?事实上并没有多少领先的技术,套餐变成了营销的噱头。
中国农业缺的是资金吗?如果缺的是资金,那么中国农业的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中国农业缺的是服务吗?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已经过剩。
中国农业缺的是市场吗?中国的农产物还需要大量进口,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农业到底缺的是什么?我认为缺的是产销的对接。
刚刚闭幕的十九大中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在农产物端体现得很充分:城市需要优质的农产物,而农民需要增加收入,需要摆脱贫困,但又不知道生产什么样高价值的产物来充分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农业的生产始终在滞销和紧张之间来回摆动。有需求,也有生产能力,是双赢的事,就看怎么对接。正是有这样的困境,为了让农民知道种什么,保障农民的收入,政府不得不对主要粮食作物实行**低保护价收购,但政府托市的结果是库存越积越多,因此不得不改革现有收储方式。
有人说,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可以走出产销对接的困境,我认为:即使承包一千亩、一万亩的土地也仍然是小规模农业生产者,仍然要面对大市场、小农业的问题。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所有问题的症结就是解决产销衔接的问题。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谁就是农民**贴心的人,谁就必将左右整个产业链。
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叁件事必然发生:一是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没有组织化,就没有机械化,就没有标准化,更没有产销对接的基础;二是借助期货市场引导粮棉油等大宗农产物的种植;叁是借助电商和大数据,对接生鲜产物的种养殖,**终发展出先需求、后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避免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
农资行业经过了电商元年,当初惊呼狼来了,但电商这块&濒诲辩耻辞;大蛋糕&谤诲辩耻辞;让大家受益程度并不理想,使得行业感觉电商不过尔尔,但笔者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其它非农资公司的关注,感觉狼真的快来了,只不过这次不是同农资行业短兵相接的正面战场,而是迂回包抄,通过完成农产物产销对接来**终实现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党的十九大提出把中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再延长叁十年,这意味着老一代不懂互联网的农民必然不会长期占领这个周期,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可能正在酝酿。农产物上行这块肥肉迟早要被人吃下,即使现在无从下手!农资行业有天生的同农民和农业打交道的基因,占据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完全有机会在这块混沌未开的市场大显身手!改变这一切的仍然是&濒诲辩耻辞;互联网+&谤诲辩耻辞;!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