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首页>>农机博客>>罗晓>>原创文艺作品>>
与农机化发展相伴而行共同进步
——写在《农业机械》50华诞到来之际
走过春夏秋冬,50年风光无限。奥运年里,地球村人将目光聚焦中国首都北京。在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到来前夕,《农业机械》喜迎来创刊50华诞。因为承载着光荣与梦想、与共和国农机化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农业机械》这次展示半个世纪辉煌成就的庆典活动,可以说是我国农机行业里喜迎奥运盛会以及纪念改革开放30年活动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历史是珍贵的教科书。1955年,在拥有华夏农耕文明的璀璨大地上,历史悄然开启新纪元,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幕就此拉开。在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背景下,时隔不久我国农机界创刊**早的期刊《农业机械》应运而生。50年沧桑巨变,50年矢志不渝,50年默默耕耘,50年风雨兼程,50年发展壮大、、、、、、为了圆在中华大地上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梦想,《农业机械》创刊以来,与中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相伴而行、共同进步,与我国农机工业建设同振共频、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正因为这样,今天在这春风荡漾、政策暖人、农机行业改革发展成果巡礼中,五十年正青春的《农业机械》,以自己无悔的青春、闪光的履印、卓而不凡的品质以及丰盈的收获,笑看今朝,放眼未来。
专业媒体人都清楚,要想坚持办一份高质量、受众面广、叫好又叫座的报刊尤其是专业类报刊,确非易事。这,需要媒体坚守神圣使命,具备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勇立潮头,扬帆逐浪;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媒体人呕心沥血,曲背躬耕,惨淡经营,荣辱不惊。在《农业机械》创刊50华诞到来之际,为了赶写这篇纪念文章,我冒雨专程到洛阳市**大的图书馆,寻找被我视为良师益友的《农业机械》的昨天。掀开纸张早已泛黄的杂志扉页,解读那忠实记录着我国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艰难曲折历程的故事,咀嚼那凝结着广大农机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产物制造、市场营销、教育培训、鉴定推广、安全监理、使用维修方面的成果与经验,我好像读懂了中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返程的路上,望着公交车窗外雨中行色匆匆穿行人模糊的身影,我的眼前仿佛晃动着引导一代又一代农机人成长、在生产和工作中对他们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农业机械》杂志社采编人员那忙碌的身影。不是吗?为了振兴中国农机化事业,为了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为了服务祖国农机化建设,一代代的《农业机械》媒体人风雨无阻,往来奔波,无怨无悔,负重前行,他们用心中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做贡献的不灭信念和全心全意为农机行业服务的真诚行动,镌刻了“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农机行业“大事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农业机械》的忠诚读者和特约撰稿人,这些年在学习《农业机械》以及与杂志社领导和采编人员交往中,我深感《农业机械》不愧为行业权威大型综合期刊。为了全心全意为整个农机行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杂志的栏目和内容不断有新变化,千方百计为广大农机从业者提供产业、市场、技术、产物和用户信息。特别是2008年杂志由月刊改为旬刊后,杂志分工明确,板块特色凸显,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叁贴近”特色突出,其中,针对行业、公司和用户的重点选题、产物技术和与用户互动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针对性和吸引力,读者颇有“一卷在手,享受全方位服务无忧”之感。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人类农业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一项伟大、光明、灿烂的事业,与《农业机械》相识相知以来,为了共同的事业,本人与杂志社同仁在工作上相伴而行,并从中获益匪浅。前些年,一拖为塑造中国农机行业第**品牌“东方红”,在全国掀起“唱响‘东方红’,连接市场和用户”活动,我就此采写的风貌通讯被杂志社刊登后,一拖集团公司叁装厂将其作为了中层以上干部正面学习的活教材。我利用编辑工作之余采写的《心中的歌是“东方红”》作品,在《农业机械》发表后引起广泛影响,该文应邀参加中央第四届理论创新优秀成果评选获一等奖,并在《中国工业报》品牌征文中获一等奖。去年秋季,我撰写的《国产玉米机:走过黎明前的黑夜》产业观察文章在《农业机械》刊登后,受到业界和理论研究专家们的重视,该文获“世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特等奖”,同时入编世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大型理论文献。
回眸是为了前瞻,将目光投向未来,才能汲取历史营养,升华实践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当前,我国农机化建设正由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我忠心祝愿走过50年辉煌历程的《农业机械》,继往开来,再创伟业,在促进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当然,今后我将与《农业机械》继续结伴而行,直至永远。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2日 23:3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