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

罗晓

报社编辑,本科学历,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被省新闻学会、公司报协会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你现在的位置: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首页>>农机博客>>罗晓>>专家观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发展分析收藏

 

   

(推荐)

 

  

 我国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发展分析   

      

      杨敏丽  /文    

 

深入系统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所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与趋势,对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出发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全国农业机械化总体上跨入中级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把生产工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农业机械化与其他一切事物发展规律一样,必然呈现出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相互连贯性,又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性。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1部分:种植业》将农业机械化发展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在初级阶段,农业机械在某些农作物的某些生产环节已开始应用,但总体上人畜力作业仍占主导地位,常被称为农业初步机械化阶段。在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已在大多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应用,从总体上看,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常被称为农业基本机械化阶段。在高级阶段,主要农产物的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从总体上看,机械作业已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展,常被称为农业全面机械化阶段。

根据上述标准和2005词200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提供的基础数据计算及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判(见表2),得到如下结论。

一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上跨入了中级阶段。2006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40%以下,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跨入了中级阶段。

二是区域发展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较大差异。截至2006年底,北京、江苏、天津、山东、辽宁、上海等6省(市)处于中级阶段;黑龙江、河北、新疆等3省(区)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过渡期;其他省(区、市)处于初级阶段。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40%以上的有14个省(区、市),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地区;5%以下的还有2个省,广西、四川、重庆刚过10%,全部集中在西南地区。北方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黑龙江、河北、新疆、北京、天津、山东代表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水平;江苏是南方机械化高水平的代表;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区、市)反映出我国机械化难度**大、水平落后地区发展状况。2007年北京有望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级阶段。

主要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显著提高  2006年,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8%、40%和42.8%,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比2005年均有显著提高(见表3)。特别是水稻机收水平达到38.8%,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达到44%;发展**快的江苏省已达89.4%。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虽然仅为9%,预计2007年达到11%;但发展**快的黑龙江省已达68%。机插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发展主流,2006年,机插秧面积占水稻机械栽植面积的73%,全国27个省(区、市)有机插秧,水稻插秧机拥有量达到11.2万台,新增机插秧面积53.3万公顷,发展速度快,势头猛,潜力大,据调查,2007年江苏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比2006年提高7个百分点。难度**大的瓶颈环节玉米机收,2006年机收水平为4.73%,比2005年提高1.62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达到7%左右;水平**高的山东省2006年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又提高7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中级阶段后,发展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积极拓展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各地根据主要产业发展需求,作物生产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作业环节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并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物加工等领域延伸。

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以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为核心,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以及集团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和“场县共建”等服务方式,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推动了农机服务市场化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农机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积极推行机具“走出去”跨区作业的发展模式;在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农机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采取“引进来”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借力加快发展,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优势互补,以机具的高效利用和共同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6年,国家财政投入资金48.8亿元,农民个人投资306亿元,社会各类资金投入达14.6亿元,国家、农民和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比例为13:83:4,进一步完善了以国家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农机服务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颁布施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针对本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继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农业机械化条例和文件,扶持和促进本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截至2007年11月,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有关配套规章,其中16个省(区、市)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出台后修订了《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5省(区)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标志着从中央到地方,一个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2004~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颁布4个中央1号文件,各部委和省(区、市)出台若干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保险政策、税费减免、金融信贷、政府职责、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合作社、燃油供应等方面的扶持内容,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农业机械化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刚刚迈入中级阶段,中级阶段是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大粮食作物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种植环节中,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低;收获环节中,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低;区域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不明确;机械化水平“北高南低”、“旱高水低”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二是机械装备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矛盾,创新能力不强。适应作物特点和区域特点的新型农业机械仍然缺乏,特别是适应杂交稻、超级稻生产机械化、水稻免耕栽培机械化、不同区域玉米收获机械化,以及薯类,油菜、棉花、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需要的新机具研发与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装备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动力配套比低,2006年大中型动力机具配套比为1:1.58,小型动力机具配套比1:1.67;大量技术落后耗能高的老旧拖拉机仍然使用,作业能耗大;一机多用和高效复式以及能够综合利用的机械较少,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叁是农艺与农机不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制约了机械化发展。

四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投入方面,补贴资金总量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部分品种机具总量饱和与局部短缺的矛盾和不同经济发展区域补贴比例问题凸显。示范推广与技术培训投入不足,2006年农业机械化科研推广培训投入不到农业机械化总投入的1%,示范推广投入不足、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五是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大关,党的十七大将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由原定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提高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即由2000年接近1000美元提高到2020年4000美元左右。据研究,2020年,若全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第一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将从2006年的42.6%降至25%以下,第一产从业人员将由2006年3.26亿人降到2020年2.1亿人左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重要的是要运用现代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用更少的人生产出数量更多、品质更优、价值更高的农产物。因此,要求相应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应达到65%,才能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2006年,全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7597元,对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但是,我国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0元,绝对值差距为8173元,相对差距为3.28:1。全国有25个省(区、市)城乡差距扩大,2个持平,4个略有缩小(表4)。努力缩小这个差距,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二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产物附加值。归根结底,必须要用现代生产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需要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生产要素,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转化率。因此,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都将大幅度提高。从农机装备水平看,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7.26亿千瓦,距2020年达到9.5亿千瓦的目标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从农机作业水平看,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刚刚达到40%,距2020年达到65%以上的目标也还有很大差距。按200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提供的基础数据计算,2006年,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仅分别为58.5%、32.0%和25.1%;第一大作物水稻机械种植水平还不到10%,全国27个省(区、市)有机插秧,但仅有21个省(区、市)有插秧机,且大部分集中在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两省插秧机拥有量占全国插秧机总量的86.8%;第二大作物玉米机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玉米机收水平不到5%,全国20个省(区、市)有玉米机收,但仅有14个省(区、市)有玉米收获机,2006年全国玉米联合收获机仅1.5万台,山东就占了68%,多数省(区、市)目前还是空白。因此,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实现大幅度提高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总体上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素质效益提高、发展格局变化、农机农艺协调四大趋势。

发展速度加快  中级阶段犹如生命曲线的成长期,是S型曲线中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中级阶段的发展速度比初级阶段、高级阶段都快。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总体速度加快。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过了57年才走完初级阶段的历程,跨入中级阶段。预计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2023年左右达到70%,即从现在起,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将走完中级阶段的发展历程,迈入高级阶段,与初级阶段比,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是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高。建国初期,我国仅有农用拖拉机动力和农用排灌动力13.88万千瓦,整个初级阶段农机动力年均增加1200万千瓦。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为7.26亿千瓦,距离2020年9.5亿千瓦还有2.24亿千瓦的发展空间,年均增加1600万千瓦;一部分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淘汰,结构调整所需农业机械,如畜牧业机械、产后加工机械、特色作物生产机械等的需求迫切性将大大上升。

叁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在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也仅为1.06个百分点;要达到202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5%的目标,今后需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2006年,黑龙江、河北、北京、江苏、山东、内蒙古、青海、宁夏等8省(区、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素质效益提高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中级阶段,将由解决资源和资本节约逐步向解决资源、资本和劳动节约并重发展,由资源开发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农机产物高性能化。农业机械产物将逐步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性能、低能耗和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发展,更加注重农机产物质量的提高和配套技术的集成,更加注重资源利用和人机和谐、机地协调发展。

二是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是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应用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农机手成为新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随着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缩小。

 

发展格局变化

一是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征凸显,设施农业用小型农机具、畜牧业机械和多功能农业装备等需求迫切。南方及西部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但需求旺盛,发展速度加快。2006年,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等省(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2005年分别提高7.0、5.9、5.2、4.4个百分点,江西省提高4.7个百分点,重庆市提高3.1个百分点。

二是生产格局发生变化。机械化生产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在大力发展水稻、玉米、小麦等重点作物生产机械化之外,加强油菜、棉花、马铃薯、甘蔗、茶叶等农作物生产机械及技术的研发推广;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并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物加工等领域延伸。

叁是农机经营格局优化。农机作业服务由单一作业环节向多环节转变,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市场规范化,农机经营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

农机农艺协调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种植制度及农民种植习惯各不相同。现代农业要求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也是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基础。农机农艺相互配合,相互适应,互促共进是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级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经济有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取向、区域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健康、协调发展。

 

(作者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8日 21:01:00 |点击数(

旧一篇:我国农机进出口态势评析与建议 | 新一篇:“中国农机影响力”新闻事件回顾

博客信息
罗晓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7年11月24日
今天点击:2018
本周点击:535
本月点击:3294
点击总数:469989
摆发私信闭摆加为好友闭
博客公告
报社编辑,本科学历,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被省新闻学会、公司报协会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采写和编辑的作品获全国、省、市级新闻学会、公司报协会评比各种奖项。在国家级不同报刊杂志发表典型报道、产业观察、市场分析、报告文学等作品上百篇,获第四届全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世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特等奖、《中国工业报》征文一等奖。(本博客推荐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和推广交流,作者有异议可留言删去。)
文章分类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33篇)
插秧机板块插秧机板块(1篇)
产业研究产业研究(110篇)
产业要闻产业要闻(110篇)
成果推广成果推广(86篇)
大家论坛大家论坛(73篇)
电脑知识电脑知识(14篇)
发动机板块发动机板块(2篇)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23篇)
个人博坛个人博坛(77篇)
工程机械板块工程机械板块(2篇)
购置补贴购置补贴(16篇)
管理经纬管理经纬(70篇)
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73篇)
国内公司展播国内公司展播(5篇)
国外公司展播国外公司展播(5篇)
宏观视野宏观视野(110篇)
环球农机环球农机(85篇)
技术交流技术交流(120篇)
农机词典农机词典(43篇)
农机故事农机故事(6篇)
农机具板块农机具板块(5篇)
农机名人农机名人(3篇)
农机往事农机往事(10篇)
农机文化农机文化(30篇)
农友百事通农友百事通(91篇)
品牌研究品牌研究(16篇)
公司产物公司产物(70篇)
市场观潮市场观潮(58篇)
收获机板块收获机板块(8篇)
图片世界图片世界(48篇)
拖城掠影拖城掠影(78篇)
拖拉机板块拖拉机板块(57篇)
写作园地写作园地(2篇)
旋耕机板块旋耕机板块(1篇)
液压挖掘机板块液压挖掘机板块(1篇)
移动电站板块移动电站板块(1篇)
原创报告文学原创报告文学(6篇)
原创热点追踪原创热点追踪(23篇)
原创通讯原创通讯(29篇)
原创文艺作品原创文艺作品(25篇)
战略研究战略研究(20篇)
诊治农机诊治农机(61篇)
政策导航政策导航(40篇)
中部崛起中部崛起(47篇)
专家观点专家观点(75篇)
装载机板块装载机板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