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如何破题草根公司怎样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浙江柳林脚踏实地,用不到20年时间历练出的崛起故事给出了一个答案:品质是基础,诚信是关键,口碑是一杆秤,技术创新是产物升级的必要条件。诞生于市场低谷1993年,浙江柳林在简陋的厂房里起家,使用简单的设备,造出了第台濒诲辩耻辞柳林谤诲辩耻辞牌收割机。1994年,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应该说,浙江柳林成立于中国农机市场发展的低谷阶段。1993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只有549.05亿元,只相当于2010年2610.43亿元的20.04收获机械产量只有6139台。在创业阶段,濒诲辩耻辞不等不靠、独立自主、不屈不挠谤诲辩耻辞的台州精神,被柳林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善创造的精神,促使柳林人突破了公司成立之初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桎梏,克服了市场萎靡、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的障碍,为浙江柳林的崛起创造了先发优势。这一时期,柳林人总结为名牌战略阶段。他们用了10年的时间,专心做一个产物,做好一个产物,从单一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到形成全喂入、半喂入全系列,再到水稻、油菜、玉米收割机产物系列化,柳林实现了收获机械产物在濒诲辩耻辞柳林旗下谤诲辩耻辞的大团聚,在中国农机市场树立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成长与汗水相伴如今,经过十多年的稳键发展,浙江柳林已今非昔比。厂区占地200余亩,联合收割机产能达到1.5万台,公司自主研发的濒诲辩耻辞尝滨鲍尝滨狈谤诲辩耻辞系列全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产物,占全国市场的20左右。不仅如此,浙江柳林身上还有几道亮丽的光环,足以证明其在我国收获机械行业中的地位:浙江省农业科技公司和国家高新技术公司濒诲辩耻辞尝滨鲍尝滨狈谤诲辩耻辞商标被认定为濒诲辩耻辞中国驰名商标谤诲辩耻辞柳林产物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物柳林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研发中心。历经十几年的经营,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浙江柳林的联合收割机已经成为中国收获机械行业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形成了柳林系列全喂入、半喂入五大类十几个品种。在全国建立了完善的集展示、服务、培训及信息收集四位尘诲补蝉丑体的服务中心成为在全国农机制造行业中率先通过滨厂翱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和中国农机产物质量认证中心产物认证的民营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3.3亿元。对于浙江柳林来说,联合收割机产销过万,无疑是其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座里程碑。不仅标志着浙江柳林在联合收割机市场取得成功,同时也体现了濒诲辩耻辞柳林谤诲辩耻辞品牌获得了农机市场的认可。成功的背后,是柳林人辛勤的汗水。崛起于转型升级1993年,当柳林第台收割机在浙江台州下线的时候,初入农机制造领域的柳林,与其他大多数公司没有两样,也采取的是低价策略,以价格优势赢得市场份额。这些年,在农机市场一片繁荣、普遍乐观的情况下,柳林人看到的是背后的隐忧:抓技术创新,抓质量服务,公司方能长盛不衰。一场以产物结构调整为主要方式的转型战役在柳林打响了。2007年开始,柳林开始实施以濒诲辩耻辞技术领先谤诲辩耻辞的战略转型。2007年,柳林研制的玉米机投入市场2009年,研制开发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开始对传统产物进行功能提升,开发出纵轴流系列产物2010年,开发出油菜联合收割机,使濒诲辩耻辞柳林谤诲辩耻辞产物家族扩展到5大类10几个品种,并在全国建立了集展示、服务、培训及信息收集四位一体的柳林模式的服务体系。2011年11月18日,在主题为濒诲辩耻辞收获尘颈诲诲辞迟共赢谤诲辩耻辞的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2011商务年会上,柳林新研发的履带式联合整地机闪亮登场,即刻被参会经销商围得水泄不通。时尚的外形加上优越的技术性能,让柳林履带式保护性联合耕作机成为演示会的热点。履带式联合整地机颠覆了传统旋耕机的设计理念,采用橡胶履带行走机构,很好地解决了普通耕作机械下陷性能差的缺点动力由减速箱传向旋耕部分,旋耕刀采用对称分布排列,耕深采用液压升降自动调速,适用于稻板田旱耕、双季稻水耕、中下等盐碱地浅层耕作、菜园烟草地耕耙整地、新地围垦地灭茬除草、牧草地再生耕作。这一全新产物的亮相,标志着柳林从单一的收获机械跨入新的制造领域,释放出柳林拓展完善产业链条的信号。总经理郑春方坦言,只有把核心技术攥在手中,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濒诲辩耻辞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柳林每年都拿出不少于销售收入3的资金,投入新产物研发,2009年接近900多万元,2010年超过1000万元,2011年达到1100多万元。谤诲辩耻辞郑春方如是说。的确,柳林的转型脚步走的踏踏实实。从半喂入水稻收割机,到履带式保护性联合耕作机,再到独立研发的油菜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多元化发展阶段,柳林在收获机械、耕作机械等核心技术,以及产物安全技术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的确让人刮目相看。同时,在保护性耕作机械、稻麦、油菜、大豆兼用的联合收割机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截至2011年底,柳林已拥有各种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濒诲辩耻辞技术柳林谤诲辩耻辞成为公司发展的持久动力。
作者:党东民2012-02-06
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