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

朱礼好

行业资深媒体人、产业评论员。现任某行业媒体执行主编。如需转载,务须署上作者姓名。

你现在的位置: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三四区首页>>农机博客>>朱礼好>>商业评论>>

足迹量江淮 为官在脚下收藏

                                                                     
        --写在郭子超新着《铁牛战江淮》出版之际暨郭子超《铁牛战江淮》书评

  作为一名农机行业从业多年的记者,我对于郭子超副局长,更多地是为他的为官为文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为他对农机化领域的独到见解和丰富深刻的研究而生敬佩。
  我于2000年7月大学毕业后,进入原中国农机化报社工作,第一次回老家安徽出差,采访农村税费改革方面的问题,也第一次见到郭子超副局长。他当时兼任农机化报安徽记者站站长。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热情,善饮,还爱抽烟。
  在有些人看来,这些特别后二者似乎是文人的典型特征。不是“竹林七贤”中有“饮尽不留零”的刘伶么,不是有“醉来非假倒”的天才诗人贾岛以,不是有诗仙李白“斗酒叁百篇”的说法么。而且,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许多与文字打交道人,有靠烟来提升灵感的一面,似乎一边写稿一边吞云吐雾。
  后来,2002年9月23日的《中国农机化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郭子超副局长的作品《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雏形》。当时,由于我初涉农机化行业,对农机化的理解流于肤浅的皮相的见解,不过那时我已经对“叁农”问题有过一年多的采访经历,因此,对郭局长的文章也极为欣赏,特别是对其后面的一些思考感觉印象深刻,读了好几篇。至今在我看来,那是时至今日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问题分析**深、写得**好的文章,有兴起的读者可以搜来一读。
  随着对郭局长交往的增多,接触的增多,对其履历、思想自然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近,我一直在拜读郭局长的叁部作品集:《农机监理探讨》《改革中的安徽农机化》和《希望之路》,让我得以从更全的视角去了解郭子超的“农机人生”。
                文人与农机的“联姻”
  郭子超由记者转身,笔者认为,7年记者生涯对郭子超是有一定影响的:这就是记者经历带给他的新闻敏感和思辨能力。
  初期郭子超的作品,对农机化的新闻报道稍多,而随着他官位的提升,作品也越来越有深度,思维更加理性、笔法更加老到、观察更加深刻。从郭子超的作品集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他与一些新闻记者的明显区别就是不仅仅是事件的记述者,仅就事说事、把事情说完就行了,郭子超难能可贵的是善于运用概括、归纳和演绎等理性的手段,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物的萌芽观察到事物的进展。
  郭子超强烈的新闻敏感和思辨能力,体现在对很多作品中。在1981年安徽日报上发表的《安徽农机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郭子超敏感的发现了农机化的各种新的现象,对农民联户购买小型农机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条件、经济效果、生产条件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又譬如1982年3月在安徽日报发展的《双包到户加快了农机化进程》,深入地剖析了“双包到户”这个历史坐标时期各种现象。作为农机化的初学者或入门者,郭子超的作品无疑是**好的教材之一。从他的着作中可以窥见改革开放叁十年来农机化发展的脉络与全貌。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初期“分机到户农机无路”到后来民办机械化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无论是叁十年来对农机监理部门与公安部门在业务上的扯皮与博弈,还是不同时期以来国家农机化发展方面的政策变化,郭子超的作品中都可极为详尽地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农机化大事件,是一部生动立体的农机化改革开放史。
  以农机服务产业化为例。所谓农机服务产业化,是一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词汇。早在1980年代,郭子超就注意到这一现象,并为之进行了翔实而深入的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机服务产业化――我国农业转型的帕累托**优制度安排》一书中作者记载道“在家庭联产责任承包责任制实施初期的1980年秋,安徽省霍丘县6户农民集资购买了两台江淮50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办起了第一个农民自主经营的拖拉机站,向农业机械这类生产资料不允许个人经营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出了挑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明确指出:‘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副产物加工机具、小型拖拉机和小型船。’”这里作者所说的“安徽省霍丘县6户农民办起第一个农民自主经营的拖拉机站”事件,第一个进行报道并长期跟踪研究的人就是郭子超。
  又如原农机化报刊登的:1996年春,一家报纸刊登了安徽东至县农民合伙买“洋机”,搞社会化服务的短讯。老郭发现这个事实的潜在价值,立即率队前往调查。调查报告从2户农民筹资30万元,购买日本产“洋马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的事实出发,提出了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建议。报告送到省政府,省里一位主要领导批示:“材料写得很精彩,道出了我省农机化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的问题是,要大力因势引导,给予积极的扶植和服务,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
  从郭子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生动的白话,朴实的语言,农民的顺口溜。让人读起来感觉与农民交谈得来,非常自然贴切。譬如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机柴油“只够拌凉菜的,炒菜就不够了”,说农民对农机的需求“要想富得快,要靠铁牛带”“拖拉机,小红头,犁地运输不用牛,下地赶集老婆孩子坐上头”形容农民爱农机“谁买机械谁去爱,开到堂屋还要用塑料布盖”,说前些年一些地方农民运输时“这个所,那个站,个个都找俺麻烦”“柏油马路真正好,手扶四轮不能跑,各种证件都齐全,检查站里还罚钱”。如是者多矣。如果不是深入农民之间,怎会有这些素材呢?
  可以说,在媒体上发表作品之多,发表作品之优,郭子超在所有农机管理人员之中,也许是第一个。这些作品决不是某些文秘人员所发的一些小片断式的工作简报、总结,或者一些领导由手下写出的“八股式”的讲话。
                   以脚做学问的官员
  以脚做学问,以脚当官,这正是郭子超让令人敬佩和与一些人不同的地方。这或许也是其7年记者生涯后留给他的职业习惯:一方面让他勤于做学问,一方面让他勤于思考。
  当然,郭子超副局长**值得令人称道的是他发自内心的地爱农民,爱农机化事业。郭子超之所以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也首先在于在他爱农民,爱农村,爱农业,更爱农机化。他的履历中,对农民的爱、对农机的爱贯穿始终。笔者认为,首先只有爱,才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情,才能为农民鼓与呼,才能为农机化鼓与呼。郭子超在1975-1976年期间曾在安徽寿县做公社里的工作队副组长,看到农民挨饿经常忍不住流泪,还经常把粮票省下来捐给农民。
  对农村的爱,对农民的怜,更加强化了郭子超为献身叁农的情怀。不爱农民,沉不下去,长期居庙堂之高,是做不好农机化工作和“叁农”工作的,这是一个人献身“叁农”的思想前提。而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干农村工作,首先要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农民想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农业的难点在哪,管理者要不脱离实际,这就需要像郭子超所说的那“一杆子扎到底”的精神。大家屡见不鲜的不少干农村工作的人不了解农民和农业,却经常口若悬河指点江山,实际上无异于隔靴搔痒。
  时下,不少为官者,不愿下基层,不愿与农民为伍,不愿倾听农民和老百姓的声音,造成工作与实际严重脱节。还有的官员本身是门外汉,外行领导内行,却不愿去学习,觥筹交错之中,了解问题浅尝辄止,**终不是在任上没有什么作为,就是被人所笑话、所诟病,其任期亦如过眼烟云,不为人所记者。
  调研是为什么?是为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解决问题。当了官的郭子超,从他的多篇调研报告文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标题往往有“启示”、“思考”等字眼,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和各种现象的梳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郭子超的工作中,生动地体现了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马列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作品如《和县发展水稻机械化的启示》《与市场接轨,把致富的钥匙交给农民――霍邱县农机样的调查与思考》《全一第一个民办拖拉机站为什么衰落》等文中,一个重要的体裁就是先通过事实的调查,**后引申出他对事件或现象的思考。原《中国农机化报》曾有一篇写郭子超的通讯《笔底波澜调研来》,在其中配发的“编者按”中说道:“在20多年的农机化工作中,围绕不同时期农机化发展中的问题,出过几本专着,研究农机化发展中的方针政策,总结其经验。许多文章在全国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其中大部分是调查报告,许多调查报告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内部参考》以及农业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内部刊物刊用,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重视。他在总结自己20多年调查研究的经验时说:“认真作调查,精心写报告是机关干部的天职”。
  在郭的工作中,其报告或文章曾得到好几位中央及地方主要领导如胡耀邦、胡乔木、王光宇、黄璜的亲笔批示。在他前几部着作中,更都有省领导亲自作序,充分显示出郭在农机化领域的研究之深,影响之甚。文章反映的问题能得到高级领导的重视,这对于任何人说都会感到至为光荣的。因为,这体现了你的工作得到承认。
                大农业、大环境的视角
  郭子超值得称道的一面,还在于他跳出了片面就农机化谈论农机化的窠臼和俗套,时时以大农业、大环境的眼光分析农机化的问题与现象。
  其实,这是与郭子超一贯坚持马列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不开的。他在一篇《如何写调查报告》的文章中,强调要以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分析、总结事物的规律和经验。
  在郭子超的着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机(化),在郭子超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始终是与农民收入、经济效率、生产力、规模经营、解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商品经济、粮食安全等一系列不同时期“叁农”的典型问题――包括经济和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诸如民办机械化、国有农机公司改制、建设和谐有序的农机市场体系、农机管理体制变革等突出问题的思索。
  双包到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现在更多地是说明其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方面的时代意义。郭子超发表在安徽日报上的《双包到户加快了农机化进程》一文中,他敏锐地观察到农机在包产到户后农机发挥的作用:“农业增产,副业增收、农民富裕,主要是党的政策好,农业机械有功劳。”当时的安徽,农民购买小型农机,低成本,高效率,从淮北到江南,农机完好率提高,作业量上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与此同时,站在管理者的位置上,他从大叁农的角度对如何管理服务好农机,使农机更好地为社会和农民服务,提出了很多理性的建设性的见解。早在1984年他就撰文指出,管理者要端正业务指导思想,使服务成为首要主题;农机化管理工作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经济效益;从政策、技术上和物质上和经营管理上大力扶持农机专业户,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等思想。在对农机监理的工作中,他提高要跳出部门狭隘的部门利益之争、换位思考、携手做好的农机监理工作的理念。特别是,笔者认为郭子超的扛鼎之作之一――《论安徽省农机化的发展战略》中,郭子超分析高屋建瓴地分析总结了“速化论思潮”和“不能化论思潮”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可能性、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然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系统科学,让人深感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光辉之作。
  “工作不息,调研不止。”这是郭子超的信条,是一位对农机化有着强烈爱的情结的老农机人对后进者的启迪。
  郭子超在题赠笔者他的第叁本专着《希望之路》的扉页上,题写了“业精于勤”4个字。也许,这是他对笔者作为农机化后学的一种殷切期望。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是郭子超的人生格言,也是他叁十年“以脚做学问”的真实写照。在郭的职业生涯中,除去了7年广播记者的职业经历,他写了400多万字调查报告与工作研究,出版了着作3部,还主编一部《农机致富百问百答》,这本书虽然是以问答的形式,但记者阅读发现,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农机化方面的“百科全书”,农机化行业的一些各种问题应有尽有,对管理者和农民都非常实用。这些着作,奠定了他在全省农机化研究首屈一指及在全国农机化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是高级农机管理者中的**流地位。
  郭子超告诉笔者,他叁十年来就做了叁件事:
  总结农机化发展经验和教训;
  研究农机化发展政策和措施;
  沤歌农机化发展的新生事物。
  这是郭给自己的定位和总结。这叁件事,他都做到了,当之无愧地做到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农机化发展的伟大时代。而郭子超恰恰为改革而生,与农机同行,与伟大祖国的农机化事业风云际会。
  其实,对于像郭子超这样一位善于思考、对农机有着深刻研究的人,像笔者一样对其敬佩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在安徽农机化管理系统。笔者曾有幸和郭子超和一块下乡调研,所到之处,一些农机局长对他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那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令人感到无比亲切和感动。在安徽农机部门中,有和他有共同语言的人甚至谓之其“老爷子”,足见郭在全省农机化系统的地位与威望。
  郭子超本身就是一部书。作为笔者来说,短短几年的从业经历无法深刻领会郭子超的思想与博学。我觉得,要给他写书评或作介绍,要站在他的思想的高度,领略他丰富的内心,脉动他绵长的情感,同时具备厚重的历史了解度和对农机化较深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他治学为官的精髓。而我,显然是力所不逮的。
  因此,以上聊发感想,失之苍白,仅以此算作我对一位老农机、老前辈的礼赞。
                           
                              朱礼好
                             2008年11月于北京
 
(郭子超着《铁牛耕江淮》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欲阅者请与王新龙先生联系:0551-2669129)


发表于 @ 2008年11月21日 12:56:00 |点击数(

旧一篇:五征:转型的隘口 | 新一篇:燃油税费改革对农民和农机极可能利坏

博客信息
朱礼好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7年03月22日
今天点击:403
本周点击:255
本月点击:2183
点击总数:359297
摆发私信闭摆加为好友闭
博客公告
文章分类
商业评论商业评论(167篇)
农机人农机人(60篇)
行业观潮行业观潮(36篇)
公司报道公司报道(23篇)
行业新闻行业新闻(13篇)
朱眼观象朱眼观象(7篇)